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在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北平城危在旦夕之际,城中文物的命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是就地保存?还是紧急转移?最终,在蔡元培、易培基、傅斯年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政府决定对文物进行迁移,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国宝播迁悄然开启……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在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北平城危在旦夕之际,城中文物的命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是就地保存?还是紧急转移?最终,在蔡元培、易培基、傅斯年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政府决定对文物进行迁移,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国宝播迁悄然开启……
“这场国宝播迁跨越十余年、辗转数万里,堪称抗战时期一次文化长征,更是世界文物保护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9月29日,重庆出版社责任编辑冯世毓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
《国宝播迁》。重庆出版社出版
日前,由冯世毓担任责编、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守义完成的新作《国宝播迁:抗战时期北平文物迁移纪实》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冯世毓表示,本书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思考,“在全球局势依然动荡的今天,如何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危机中延续文明?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必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艰难决定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国宝大迁移
近年来,随着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长篇小说《国宝》等作品陆续问世,越来越多的读者对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峥嵘历史有了认知。但在《国宝播迁》中,作者李守义将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大的文物保护范畴。“李老师深耕近代博物馆史研究多年,在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史、清内阁大库档案播迁史等领域成果丰硕,本书就是他的最新成果。”冯世毓说。
“不只是故宫博物院的皇家珍藏,北平文物迁移其实涉及多个文化机构的珍贵文物,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甲骨、历史博物馆的国学旧藏、古物陈列所的两宫遗粹、颐和园的清宫旧藏、国子监的千年石鼓、北平图书馆的珍本典籍、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居延汉简等等。”他介绍,当时战火来袭,围绕文物是否迁移,文化界、政界乃至全社会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人建议文物就地保存,誓与文物共存亡;也有人主张未雨绸缪,对文物进行转移,以免毁于战火。最终是蔡元培、易培基、傅斯年等人积极推动,政府才决定迁移文物,躲避战火。
蔡元培先生曾说:“宁未雨绸缪,即使苟有损坏,但以全部被夺与损坏小部相较,孰轻孰重。”最终,1933年1月,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开始南迁,文物守护者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开启了这场世界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人类文明守护奇迹。
文化抗战
一次全民参与护宝的伟大壮举
“北平文物的迁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冯世毓表示,这场文物大迁移长达十几年,播迁十余省,行程数万里,在颠沛流离中创造了战火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这批文物在抗战期间曾南迁上海、南京,西迁长沙、南昌、宝鸡、汉中、重庆、贵阳、昆明、安顺、峨眉、乐山、李庄等地,部分文物甚至远赴海外躲避战火;抗战胜利后经历了集中重庆、东归南京、迁移台湾和北返北平。尤为可贵的是,文物迁移期间,文物守护者克服各种困难,在上海、南京、贵阳、李庄、重庆、成都,甚至远赴伦敦、莫斯科等地举办和参与了多个展览,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抗战热情。
“李守义老师研究发现,北平文物的每一次迁移,保护工作都面临多重挑战:运输途中,敌机轰炸、道路塌方、匪患滋扰、经费短缺等问题不断;存藏期间,潮湿霉变、虫蛀鼠害、盗窃觊觎、战火威胁等危机如影随形。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文物守护者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守护了民族的文化命脉。” 冯世毓说。
填补空白
诉说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李老师和我多次沟通,他说写作这本书时,他的心里常常会涌起感动。”冯世毓说,基于对档案文献、当事人书信及回忆录等史料的系统梳理,李守义试图全面重构抗战前后北平地区八家主要文物收藏机构的文物迁移历程,生动再现那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珍贵文物如何被秘密装箱启运?如何穿越烽火连天的千里险途,安然抵达西南腹地?如何在战时困境中远赴海外参加国际展览,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何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暂得栖身?又如何因历史变局而最终分藏海峡两岸,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从学术意义上讲,《国宝播迁》也填补了抗战文化史上一段重要空白。冯世毓表示,关于北平文物迁移研究,过去主要聚焦于故宫文物南迁这一壮举,《国宝播迁》则更全面、系统地将视野延伸至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甲骨、西北科学考察团居延汉简、北平图书馆敦煌经卷等众多中华瑰宝的整体迁移历程。
他介绍,为创作此书,李守义耗时十余年,系统梳理了大量珍稀档案、当事人书信及回忆录。最早是2010年,李守义赴中国台湾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查阅有关历史博物馆的档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关于抗战时期历史博物馆文物迁移的珍贵档案被发现。这批长期未被学界充分关注的史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更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历史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实践,由此引发了李守义持续深入的研究兴趣。渐渐地,他由历史博物馆的个案考察逐步拓展到历史语言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北平图书馆、颐和园、国子监等多家文博机构的考察,由点及面,系统、全面地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波澜壮阔的国宝大迁移的历史。
“这段历史展现了文化保护与民族存亡的深刻联系。在全球局势动荡的今天,这段历史对于如何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危机中延续文明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在冯世毓看来,《国宝播迁》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它让我们铭记,在任何艰难岁月中,守护和传承文明火种都无比重要。”
《国宝播迁》图书亮点。重庆出版社供图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