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要是最近刷B站,可能会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那些俩人大眼瞪小眼、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视频,居然能有几百万网友蹲那儿看。
你要是最近刷B站,可能会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那些俩人大眼瞪小眼、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视频,居然能有几百万网友蹲那儿看。
罗永浩跟李想唠25年创业的苦水,陈鲁豫和易立竞头回当面掰扯,连于谦都跟个叫“菜菜子”的虚拟偶像跨次元聊天,就俩话筒、一个破房间,咋就这么吸引人?
1这东西叫“视频播客”,说穿了就是给以前光听声音的播客,架了台摄像机。
现在B站、小红书这些平台都在往这上面砸资源,但你别光看表面热闹,这里面藏着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明白。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看看国外的老底子。
播客这玩意儿在国外早不是新鲜事,美国那边2000年初出了iPod,音频播客就火起来了,人家上班通勤得开一两个小时车,好多人又一个人住,做饭、开车的时候听播客解闷,慢慢就成了习惯。
2024年有数据说,美国12岁以上的人里,70%都听过播客,43%每周都听,平均一周要听8.3小时,比咱们追两部电视剧的时间还长。
后来国外又琢磨着给音频播客加画面,就成了现在的视频播客。
你还别说,画面一加上,能看表情、看动作,信息比光听声音多太多了。
现在国外听播客的主要平台都成了YouTube,占比31%,比Spotify、ApplePodcasts这些专门的音频平台还火。全球头部播客里,一半以上都开始发视频版本,这路子算是走通了。
再看咱们国内,以前的音频播客就没这么好命。
虽说听的人不算少,有1到1.5亿,但一直是“看着人多,赚不着钱”,圈子小得很,业内人都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喊了好几年,还是没走进大众视野。
2那为啥现在视频播客突然冒头了?关键是大家看视频的习惯变了。
以前刷抖音、快手,都是几十秒的短平快,现在不一样了,影视解说、科普类的视频,半小时、一小时的都有,抖音还专门开了“精选频道”推这些长内容。
就像PaPi酱做的《PaPi酱的热烈欢迎》,本质就是视频播客,在B站、抖音都火得不行,这说明大家愿意花时间看长内容了。
平台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
B站自己说,今年一季度没怎么靠运营推,视频播客的观看时长就飙到259亿分钟,比去年同期的69亿分钟多了270%,差不多翻了三倍;
看视频播客的用户也超了4000万,占了平台月活用户的10%。这数字看着吓人,难怪有人喊“视频播客成新风口了”。
但你要是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热闹有点虚,全靠名人撑着。
不管是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陈鲁豫的《慢谈》,还是杨天真、李诞、于谦这些人做的播客,
要么是自己本身有流量,要么是能请到陈奕迅、金靖这样的艺人,或者李想、何小鹏、周鸿祎这些老板当嘉宾。
说白了,大家看的不是“视频播客”这个形式,是名人的脸、名人聊的八卦,不是播客本身能给人的陪伴感或者有用的信息。
更麻烦的是,这事儿还在给播客贴“精英标签”。CPA中文播客社区2024年出了份报告,说听播客的人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29.8%,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人占了快75%。
本来就有点“高端”,现在名人一扎堆,更让普通人觉得“这是有钱人、文化人的聊天局,跟我没关系”,怎么可能真正破圈?
3还有个问题,普通想做视频播客的人,根本不敢进场。
以前做音频播客,有个手机话筒、能说话就行;现在转视频,得买摄像机、学剪辑,还得敢对着镜头说话,好多人一面对镜头就结巴,更别说跟罗永浩、陈鲁豫这些专业选手比了。
就算想试试,看到这么高的门槛,也得打退堂鼓。
B站也想解决这问题,推出了个“视频播客出圈计划”,说要给10亿级的冷启动流量,还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这些城市给免费的录制场地,甚至开放AI工具帮着做内容。
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办法没起到啥大作用,普通创作者还是没多少。
更核心的是,做这玩意儿能赚钱吗?
这才是最实在的。咱们国内的播客行业,一直有个老毛病,“赚不到钱”。
2024年中国播客的广告总收入才33亿元,跟短视频行业上千亿的广告收入比,连个零头都不够。
就算是头部的播客节目,比如在小宇宙APP上有50多万粉丝的《不合时宜》,2024年3月到11月,就接了一单广告,会员收入大概19万元,最后到手的净利润才13万元。
你想啊,50多万粉丝的头部账号,一年才赚13万,普通账号能赚多少?
虽说视频播客比音频播客多了点赚钱的路子,比如能在视频里插广告,能靠用户“充电”(就像给UP主打赏),还能带货,但这些路子现在只对少数人有用。
B站CEO陈睿说,过去一年有310多万UP主在B站赚到了钱,人均充电月收入涨了122%,但这主要是平台上的老UP主,刚做视频播客的新人,想靠这些赚钱,难上加难。
再看看国外的情况,差距就更明显了。
2024年全球播客市场规模有280.5亿美元,光是北美市场,头部播客的年收入就能到千万美元级别。
有个叫JoeRogan的美国“播客之王”,跟Spotify续约的时候,一下子拿了2.5亿美元,他的节目在YouTube上的订阅量都超过2000万了。
人家那才叫赚钱,咱们国内的视频播客现在想都不敢想。
4不过话说回来,差距大也意味着有增长空间。但这空间要变成真金白银,变成能让普通人也能参与的“风口”,还得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是得让普通创作者敢进场。
现在名人把门槛抬得太高了,平台不能光喊口号,得真拿出办法帮普通人降成本,
比如把免费录制场地开到更多二三线城市,让AI工具更简单好用,不用学剪辑也能做视频,这样才能有更多普通人愿意试试。
第二个是得让视频播客“接地气”。
现在的内容不是聊创业就是聊行业大事,普通人听着没共鸣。
要是能多一些聊家长里短、养生知识、退休生活的内容,让大家觉得“这说的是我身边的事儿”,才能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平台得把商业化的路子搭得更顺,比如多给普通播客主对接广告资源,推出适合的会员体系,让用户愿意为喜欢的内容花钱。
只有大家觉得“做这个能养家糊口”,才会有心思好好做内容,这个行业才能长久。
现在的视频播客,就像咱们小区门口新开的网红店,一开始靠明星打卡、发优惠券吸引了不少人,但要是味道一般、价格又贵,过不了多久人就会变少。
网红店排队
它现在的热闹,更多是名人带来的虚火,不是真正的行业繁荣。
真要成风口,得等哪天普通创作者能靠视频播客赚到钱,内容能聊到老百姓心坎里,不再是名人的专属舞台,那才算真的起来了。
在此之前,再高的观看时长、再多的名人进场,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热闹罢了。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