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峥辞掉央视铁饭碗,33岁当中戏旁听生,10年终磨成正剧专业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6:55 1

摘要:央视主持人,每年数千人竞争的工作。2005年,巩峥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理由让人意外:"工作太单调。"

央视主持人,每年数千人竞争的工作。2005年,巩峥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理由让人意外:"工作太单调。"

辞职后,他没依靠主持人光环接戏,而是老老实实去中戏当旁听生,和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从零学表演。室友都觉得他"魔怔"了,家人朋友也不理解。

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了10年专业能力和平台光环,哪个更靠谱?

2005年春天,巩峥进入央视才一年。

主持《五日谈——视界》,节目效果不错,收视也稳定。所有人都以为,他的职业生涯从此一路坦途。

没想到,年底节目突然停播。组织的决策,说来就来。

他并不意外。这一年,他看得很清楚:个人再优秀,节目效果再好,该停还是得停。

就像租来的房子,钥匙在房东手里。房东说收房,你再喜欢也得搬走。

这一刻他明白了,平台就像浮冰,看着结实,其实随时会裂。真正的稳定,得靠自己。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对选择。从小,他就是个有主意的人。学财经,却自学播音;在南昌当主持人,却不满足;去了江西卫视,还是觉得不够。

一路走来,每次选择都在挑战"稳定"。财经专业毕业不去银行,地方台做得好好的偏要去央视,央视刚站稳脚跟又想离开。

别人眼里的"疯",在他看来,是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节目停播后,他做了个更"疯"的决定:辞职,去当演员。不是去演戏,是去"学"表演。33岁的年纪,重新当学生。

家人朋友劝他,央视的牌子多硬,别轻易丢了。同事觉得他脑子进水了,好好的主持人不当,非要去演艺圈闯。

他笑笑,不解释。心里想的是,与其在这里等下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播的节目,不如去追求真正想做的事。

2005年底,他正式离开央视。告别的那天,他站在中央电视台大楼门口,回头看了一眼。这一年,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他不后悔。平台的钥匙在别人手里,但人生的钥匙,在自己手里。

下一站,中央戏剧学院。

2006年春天,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室里。

33岁的巩峥,坐在最后一排。周围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学生,讨论着表演技巧,声音里带着青春的朝气。

他低着头,拿着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老师讲到关键处,他抬起头,眼神专注。这个画面,像两代人的同学会。

33岁重新当学生,尴尬吗?当然尴尬。

下课后,年轻同学三五成群聊天,他不知道该不该加入。聊的话题,是他早已经历过的年纪和他完全陌生的表演。

室友知道他的身份后,更觉得不可思议。"央视主持人跑来学表演?"有人直接说,"你这不是'魔怔'了吗?"

他笑笑,不辩解。

每天凌晨五点,室友还在睡觉,他已经起床练声。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表情和台词。室友醒来,看着他的样子,摇摇头。"真是魔怔了。"

但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心里想的是,33岁重新开始,比起一辈子活在遗憾里,这点尴尬算什么?

从零开始学表演,他比任何人都刻苦。没有表演基础,就从最基本的肢体训练练起。没有台词功底,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发音。

课堂上是最认真的学生,课后是最勤奋的练习者。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年,两年,三年...他从旁听生,到跑龙套,到演小角色。每个角色都认真对待,哪怕只有一句台词。

2010年,他在《娘》剧组遇到了斯琴高娃。这位表演艺术家看他演戏,演完后走过来,说了句话:"巩峥,你就差一部戏。"

那一刻,他愣住了。不是因为这句话本身,而是因为被一位这样的前辈认可。这意味着,他的演技已经入门了。

5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音。

2015年,《芈月传》播出。他饰演的"庸芮",儒雅、智慧、忠诚,成了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观众们纷纷询问这个演员是谁,有人惊讶地发现,他原来是央视主持人。

10年磨一剑,这一年,他终于从"那个主持人"变成了"那个演员"。

同年,他凭借电影《诱狼》获得北京青年影展最佳男主角。拍这部戏时,他每天五点起床训练,晚上还要研究剧本。短短两个月,瘦了十几斤,皮肤晒得黝黑。

奖杯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像这10年的重量。

成名后,巩峥没有趁热打铁接各种戏。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有人劝他趁热度高多露脸,多上综艺,多刷存在感。他摇摇头。"我不是来追流量的,我是来演戏的。"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句话显得格外另类。但他说得理所当然,就像说"我不是来吃饭的,我是来吃菜的"一样自然。

他对每个角色都有一句话:我是来给角色增光添彩的,不是来完成任务的。这句话,成了他的职业信条。

2024年,《灼灼韶华》播出。他饰演的"褚韶中",是个复杂的角色。窝囊、软弱,却在最后关头爆发。观众评价两极分化,但没人否认,他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有媒体统计,从2015年到2024年,巩峥参演了15部以上的央视作品。《祈今朝》《雪莲花盛开的地方》《运河风流》《对手》《锦绣年华》...每一部都是主旋律正剧。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正剧专业户"。这个标签,在流量时代显得有些"土",但他不在乎。

"流量像烟花,专业像恒星。"他说,"烟花绚烂一时,恒星照亮长久。我想做恒星。"

这种选择,在演艺圈确实稀有。年轻演员们忙着接商业片、上热搜、炒话题,他却在央视的主旋律剧里默默耕耘。

但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央视的邀约不断,导演们知道,找巩峥演戏,不用担心他耍大牌、不敬业、为了流量牺牲角色。

他用专业口碑,给自己建了一道护城河。这道护城河,比任何流量都更稳固。

斯琴高娃说他"差一部戏",10年过去了,这部戏还没来。但他不着急。"戏来不来是运气,演好戏是本事。我能控制的,只有本事。"

这种心态,在浮躁的演艺圈里,像一股清流。

很多人问他,后悔过吗?

他摇摇头。"不是得到就是学会,做什么都不白费。"

这句话,是他这些年悟出来的人生算法。年轻时,他也想过一夜爆红,想过少走弯路。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不急了。

"对了就是成功,错了就是进步。"他说,"路自己选的,没有对错。"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强求""较真儿"这些词。他相信,放松更能出现最好的状态。

这种心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33岁重新学表演时,他也焦虑过、怀疑过。每个深夜,他都会问自己:这条路真的对吗?

但他选择相信时间。"10年能把一个婴儿养到上小学,也能把一个新手养成演员。"

42岁的他,终于活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稳定,不在平台,在自己。

平台就像租来的房子,钥匙在房东手里。今天给你住,明天就可能收回。但专业能力就像自己盖的房子,钥匙在自己手里,谁也抢不走。

他用10年证明了这个道理。从央视主持人到影帝,从"那个主持人"到"正剧专业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在《青岛往事》剧组,他和黄渤演兄弟。黄渤主动邀请他一起吃饭、聊天、培养感情,毫无架子。他被黄渤的高情商折服,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说,"影帝教会我的,不只是演技,还有做人的道理。"

这份谦逊,让他打开了自己,也让别人愿意走近他。斯琴高娃提携他,黄渤指点他,越来越多的前辈愿意帮他。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人值得。

如今,巩峥依然在演艺道路上稳步前行。没有爆款,没有顶流,但每部戏都有人记得。这就够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自己的成长。投资自己,永远是最划算的买卖。

你愿意为了内心的热爱,放弃眼前的稳定吗?你的专业能力,能让你随时重新开始吗?

来源:心灵古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