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新材料之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6:57 1

摘要:化工新材料是指在化学工业领域中具有高性能、新功能、新用途的一类新型材料,相较传统化工材料具有质量轻、性能优异、功能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我国炼化企业正在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抢占新材料产业新赛道。

文 ‖ 卢丽莎

从加强上中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链延伸到加速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能源公司炼化板块正将打造“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化工新材料产品作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化工新材料是指在化学工业领域中具有高性能、新功能、新用途的一类新型材料,相较传统化工材料具有质量轻、性能优异、功能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为1656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到2500亿美元。在这片炼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海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世界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创新始于20世纪初,先后经历了以合成橡胶和塑料为代表的高分子化学产品兴起的早期萌芽阶段,高性能工程塑料、橡胶、纤维等材料不断涌现的快速发展阶段和基本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齐头并进的成熟阶段。随着AI等新技术融入研发,跨学科融合不断深化。

当前,世界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创新正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型国际石油化工企业也将化工新材料作为业务延伸和提升效益的重点方向。

对于化工新材料业务,埃克森美孚维持每年约10亿美元的科研投入,通过应用专有技术优化升级产品结构逐步增加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比重,生产出一系列大宗化学品、高性能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实现了诸多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销量位居前列。

德国巴斯夫正在逐步剥离基础化学品等传统业务,转向增材制造、农业科技、减碳技术等领域。巴斯夫还将集中力量在碳纤维、光伏膜、质子交换膜、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硅基材料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优势,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新材料之王”的地位。

美国陶氏化学近年在高端化工材料方面的研发及并购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产品工程塑料和聚氨酯材料上。公司还在生物基材料领域进行多项布局,推出生物基乙烯、生物基包装材料、生物基橡胶材料等兼具绿色环保和高性能特点的产品。

化工新材料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低碳经济领域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持续增强。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DI(甲苯二异氰酸酯)、ADI(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全产业链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煤制烯烃、煤制芳烃技术创新取得进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高端聚苯硫醚、POE(聚烯烃弹性体)、高性能膜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生物基聚氨酯技术、秸秆制聚乳酸技术、二氧化碳加氢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一批前沿创新技术领域努力抢占制高点。

近年来,“三桶油”在产品布局上加快化工结构调整,积极布局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材料产品,一体化推进“大宗强基”与“高端跃升”,在生产乙烯和可降解塑料产品等方面发力。乙烯、丙烯、芳烃是化工新材料生产的核心基础原料。“三桶油”通过延长乙烯、丙烯、芳烃产业链,生产聚烯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此外,积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降解材料,在绿色化工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辽阳石化相继建成14万吨/年精己二酸、80万吨/年对二甲苯、2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3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等装置,实现了“大化纤”向“大炼油”“大芳烃”的转身。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和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投产,进一步拉动了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将以更大规模生产芳烃、烯烃等化工产品。

在生产运营模式上,“三桶油”充分依托上下游一体化优势,在产业链形成完整的高质量闭环、为上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供有效路径的同时降低下游原料成本、缩短工艺流程。

惠州石化与中海壳牌紧密协作,构建起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闭环。惠州石化承担国内海洋原油消纳任务,生产的石脑油、液化气、干气、苯等基础原料通过管道隔墙供应中海壳牌。中海壳牌现有的乙烯产能为220万吨/年,主要生产聚乙烯、聚醚衍生物等高性能差异化化工品。借助稳定的“隔墙供应”模式,中海壳牌有效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

虽然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材料创新企业发展和终端市场开拓应用等方面距离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目前,国内化工新材料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在56%左右,新兴产业中应用的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52%。在电子化学品中,超高超纯光刻胶、高纯磷烷、高精度抛光垫材料长期依赖进口。聚烯烃通用树脂产品种类同质化、型号同质化严重,高端化、差异化、专用性和功能性严重不足。因此,行业亟待突破化工新材料技术短板,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颠覆性创新能力、复合创新能力。

以新引质、向新而行,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为此,“三桶油”通过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推动传统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转型升级。

例如,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后,仅在华南地区每年就可增加250万吨合成树脂产品供应,显著降低了粤港澳大湾区家电、电子产业在化工原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

中国海油正加快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组建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目前已在烯烃氢甲酰化、原油(重油)直接制化学品、乙苯烷基化、高端润滑油等技术领域实现创新性突破。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