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崔旻教授团队以“Immunoevasion strategie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Modulation of antigenpresentation pathways”为题在Virulence(Q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崔旻教授团队以“Immunoevasion strategie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Modulation of antigenpresentation pathways”为题在Virulence(Q1 IF:5.4) 发表综述文章。文章探讨了ASFV与抗原呈递细胞(APCs)之间的机制相互作用,特别关注了病毒破坏抗原呈递通路的逃逸策略。并指出虽然目前对ASFV免疫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感染方面,但对ASFV在各种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Cs)、B淋巴细胞和γδ T细胞)中介导的免疫抑制进行了系统分析。
病毒感染中的抗原提呈
适应性免疫是抵御病原体感染的关键防御机制,在免疫保护中发挥核心作用。抗原提呈是适应性免疫的核心,也是启动免疫应答的根本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会通过抑制抗原提呈过程来实施复杂的免疫逃逸策略,从而有效抑制适应性免疫的激活。
抗原提呈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即内源性(MHC-Ⅰ)途径、外源性(MHC-Ⅱ)途径以及交叉抗原提呈途径。MHC-Ⅰ 分子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均有表达,可将内源性抗原呈递给 CD8⁺T 细胞;而 MHC-Ⅱ 分子仅在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 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表达,这类细胞能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 CD4⁺T 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 B 细胞是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清除非洲猪瘟病毒等病毒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鉴于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全面阐明非洲猪瘟病毒对这类细胞的调控机制,是研发该病毒有效疫苗策略的关键一步。
巨噬细胞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中的核心作用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功能多样的细胞群体,可协调关键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并招募效应细胞至感染部位;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它们不仅参与抗原提呈,还能产生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以激活淋巴细胞应答,从而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靶细胞,可支持病毒完成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基因组复制、病毒粒子组装以及子代病毒粒子的后续释放。因此,非洲猪瘟病毒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病毒免疫发病机制和临床疾病结局的根本因素。
研究人员以感染复数(MOI)为 1 的 Ⅱ 型非洲猪瘟病毒 HLJ/18 株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后,对其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在 536 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和 838 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大多数基因在感染后的多个时间点均呈现出持续性的表达变化(作者)。另一项研究显示,以 MOI 为 1 的 HLJ/18 株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后,在感染后 6 至 24 小时内,有 114 个基因持续上调,233 个基因持续下调(作者)。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影响的关键通路包括干扰素(IFN)应答通路、炎症信号通路、凋亡通路以及其他免疫调节通路。
非洲猪瘟病毒对干扰素应答及信号通路的抑制
尽管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应答在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非洲猪瘟病毒已进化出多种策略来拮抗宿主的干扰素介导免疫应答,从而实现自身在宿主体内的复制与扩散。事实上,非洲猪瘟病毒能编码多种多功能蛋白,通过特异性靶向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组成部分,来调控并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应答。
例如,非洲猪瘟病毒多基因家族(MGF)360-9L 蛋白可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1 及 STAT2 相互作用,并通过凋亡途径和泛素 - 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STAT1 和 STAT2,最终导致干扰素 -β(IFN-β)信号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值得注意的是,与亲本毒株相比,缺失 MGF360-9L 基因的重组非洲猪瘟病毒株毒力显著降低。此外,MGF505 家族成员 MGF505-7R 蛋白能强烈抑制 IFN-β 启动子的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可与干扰素调节因子 3(IRF3)的核转位过程相互作用,通过阻断 IRF3 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 Ⅰ 型干扰素的产生。另有研究报道,MGF505-7R 还可与 IRF9 相互作用,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 3(ISGF3)三聚体的形成并阻碍其核转位,进而进一步抑制 IFN-β 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干扰素信号通路。表 1 总结了近年来在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调控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病毒调控 NF-κB 介导的炎症反应以促进免疫逃逸与致病
炎症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助于宿主抵御感染。但炎症反应失衡也可能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进而诱发疾病。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会诱导宿主大量释放白细胞介素 - 1(IL-1)、白细胞介素 -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最终引发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这种失调的免疫应答被认为是导致宿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低毒力与高毒力毒株在调控促炎反应方面存在差异:体外实验中,低毒力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往往会诱导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产生,而高毒力毒株则会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借此实现对宿主免疫防御的逃逸。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发现多种参与调控 NF-κB 激活的非洲猪瘟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 I10L(pI10L)可作为肿瘤坏死因子 -α 和白细胞介素 - 1β 触发的 NF-κB 信号通路抑制剂。具体而言,pI10L 通过降低 NEMO 蛋白的 K63 位连接泛素化(这是 IKKβ 激活的关键步骤),抑制 IKKβ 的磷酸化;此外,pI10L 还能通过其 N 端结构域与 IKKβ 的激酶结构域结合,阻断 IKKβ 与其底物 IκBα 和 p65 的相互作用,最终减少底物磷酸化。
病毒蛋白 F317L 同样可与 IKKβ 结合并抑制其磷酸化,该相互作用能稳定 IκBα 蛋白,阻断 NF-κB 的激活与核转位,导致各类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少,病毒复制效率提升。蛋白 MGF505-7R 则通过结合 IKKα 抑制 NF-κB 激活,进而减少白细胞介素 - 1β 的产生;缺失 MGF505-7R 基因的非洲猪瘟病毒在仔猪体内的毒力显著降低。类似地,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实验,缺失 H240R 基因的病毒均会因病毒粒子形态发生异常、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导致子代感染性病毒产量下降。蛋白 MGF360-12L 通过竞争性抑制 NF-κB 与核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显著抑制宿主 mRNA 转录、干扰素 -β(IFN-β)和 NF-κB 的启动子活性,以及 p50 和 p65 的核定位。
早期表达的 L83L 基因可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 - 1β,但缺失该基因仅对非洲猪瘟病毒毒力产生轻微影响。目前仍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阐明非洲猪瘟病毒调控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为理解这一高致病性疾病提供关键依据。
ASFV感染对巨噬细胞(Mφ)免疫反应的影响
来源:塔普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