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熟悉我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变化》、《见微知著》和《重构世界》,就会深刻的发现,我原来的思路是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去寻找答案的。只是这个点,从“惯性”理论开始突破。
如果你熟悉我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变化》、《见微知著》和《重构世界》,就会深刻的发现,我原来的思路是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去寻找答案的。只是这个点,从“惯性”理论开始突破。
但是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依然有很多困惑。但是这些困惑在这个框架内得到答案,就难免“牵强附会”,所以要有一种“大刀阔斧”的精神,所以你们才会看到这部作品。
因为现有的理论框架,如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虽然极其成功,但确实在这些交界处出现了裂痕。要打破困局,往往需要跳出原有范式,进行大胆但合理的创新。
当然,很明显,没有前面的科普作品,我怎么敢有今天的思考和思路呢。
比如我现在问你,根据现有物理理论去创新,打破现在物理理论困局,比如引力和量子力学不融洽,再比如量子纠缠的超光速与相对论矛盾等,你会朝哪个方向去突破?
所以我将基于现有理论的线索,提出一个融合性的创新思路,试图为解决这些困局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这个创新理论就是:宇宙拓扑量子信息基元理论
这个思路的核心是:我们所感知的时空(引力场)并非基本实体,而是一个更基本的、离散的量子信息处理网络的一种宏观、低能、振动(涌现)的态。
这个理论融合了全息原理、拓扑量子信息理论和涌现引力论,并尝试将其推向一个更自洽的逻辑终点。
1. 如何解决引力量子化的问题?
现有困局:尝试将引力场像其他力场一样进行量子化(产生引力子),会遇到无法重整化的无穷大问题。广义相对论的背景无关性(没有优先的时空背景)与量子场论的背景依赖性(需要固定的时空背景来定义量子涨落)存在根本性冲突。
拓扑量子信息基元理论的思路:
1. 基本实在不是时空,而是量子基元,或者叫量子基元(Qubits):假设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不是点状的粒子或连续的场,而是抽象的“量子信息单元”(可以想象成一个个量子基元)。这些基元之间存在纯粹的量子关联(纠缠)。
2. 时空从纠缠中涌现:两个量子基元之间的纠缠程度,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纠缠越强,在涌现的时空中就显得越“近”;纠缠越弱,就显得越“远”。整个时空几何(即引力场)由这个庞大的拓扑量子基元网络整体的纠缠结构所决定。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引力与众不同:它不是一种在时空中传播的力,而是时空结构本身的体现。因此,对它进行传统的量子化是行不通的。引力子的概念可能需要被重新理解为时空微观结构中的某种集体激发模式(类似声音在原子网格中传播,但原子本身不是声音)。
3. 爱因斯坦方程从热力学中涌现:如同热力学定律可以从大量原子运动的统计力学中涌现一样,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可以被证明是从这个基本量子信息网络的统计行为中涌现出来的宏观定律。这意味着在宏观尺度上,它必然表现为平滑的弯曲时空,但其微观本质是离散和量子的。
这就解决了困局:不再需要强行量子化引力,因为引力本身就是量子系统涌现的副产品。背景无关性也被自然地实现——量子基元网络本身就是背景,时空是从中衍生的。
很明显,读过《变化》的读者,一下子就能看到其中的不同。因为在《变化》中,引力是实实在在的力,不是一种数学效应。因为从哲学角度去理解,这是无法想象的。而不可想象,就是一种致命缺陷。
而要将其理解为一种“效应”,那么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而不是在原有框架中的“修补漏洞”,那是一个永远修不好的“漏洞”。我们继续深入,看你能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2. 如何解决量子纠缠与相对论的矛盾?(超光速难题)
量子纠缠的瞬时关联看似违反了相对论中“没有信息可以超光速传递”的规定。
拓扑量子信息基元理论的思路:
1. 非定域性是基本的:在新模型中,非定域的量子关联是比时空更基本的存在。量子基元之间的连接是原始的、非定域的。
2. 定域性是涌现的:我们日常感知到的“定域性”(事物只能影响其附近的事物)是宏观涌现的错觉。就像你在手机上给朋友发信息,感觉信息是定域传播的(通过附近的基站),但实际上它依赖于一个早已存在的、非定域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
3. 纠缠不传递信息,它定义关联:量子纠缠的“瞬时作用”其实是在更新整个系统的整体描述。当你对一个粒子测量时,你并不是发送了一个超光速信号去通知它的伙伴,而是在更新关于这个关联网络本身的信息。这个更新是全局的、瞬时的,因为它发生在比时空更基本的层面上。
4. 相对论得以保全:任何可用于通信的因果影响,仍然被限制在涌现的时空结构中,以光速为限。尽管底层是非定域的,但任何操作都无法利用这种非定域性来制造超光速传递信息的协议(No-communication theorem 依然成立)。相对论统治的是“可观测的物理世界”,而量子纠缠揭示的是“不可观测的、更深层的信息现实”。
这个和我在《变化》和《见微知著》中的解释也有了区别,比如光速为什么是光速,在书中被认为是一种“时空束缚态”,但在拓扑量子信息基元理论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找到“根基”,但也和原来《变化》中的理论是有联系的。
拓扑量子信息基元理论解决了困局:“矛盾”源于我们将时空中的定域性概念错误地应用到了更基本的、前时空的领域。一旦认识到定域性是涌现的,而非基本的,矛盾自然消解。
新理论可带来的验证预测和哲学启示:
1. 可证伪的预测:
时空的离散性:在极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下,时空可能会表现出颗粒性或“像素化”效应。某些超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如伽马射线暴)或许能携带这种效应的蛛丝马迹。
纠缠与引力:该理论预言,创造或破坏大量量子纠缠的操作,可能会对时空几何(引力)产生微小但可能可测的影响。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引力与量子纠缠关系”的研究正是在检验这类思想。
黑洞信息悖论:这个框架自然解决了黑洞信息悖论。落入黑洞的信息并没有丢失,它只是从我们的时空区域转换成了黑洞微观量子基元的特定排列方式,最终可能通过霍金辐射被重新释放出来。
2. 哲学启示:
它指向一种深刻的“它源于量子基元信息的世界观”。物质、能量、时空可能都是次要的,宇宙的终极本质可能是信息的、数学的。
观测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或许不是“观测”导致坍缩,而是复杂的量子关联网络达到某种临界稳定状态时,宏观的、经典的时空现实才得以稳定涌现。我们作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我们的“观测”其实就是我们自身与网络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
量子基元理论是基于当前诸多前沿思想(如全息原理、量子贝叶斯主义、因果集合论等)的一个综合性的、指向未来的创新框架。它试图通过重新定义什么是“基本”,什么是“派生”,来一揽子地解决当前物理学的核心困局。
也就是说,我们开头所说的,人类的研究“对称性”和“作用量原理”也不再是最根本的物理基石了。
摘自中国文化学者,作家灵遁者作品《信息与关系》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六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信息与关系》。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
来源: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