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网评】从一人到一群人:红笔如何让思政“乐”在其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6:06 1

摘要: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何义灵,将时事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创新设计,让岗前培训现场眼前一亮。这位汉江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教学灵感,源自母校坚持十一年的“红笔网友俱乐部”——这支以“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为精神内核的队伍,从教师胡文江一人牵头,发展为20余

据中国青年报9月28日报道,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何义灵,将时事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创新设计,让岗前培训现场眼前一亮。这位汉江师范学院毕业生的教学灵感,源自母校坚持十一年的“红笔网友俱乐部”——这支以“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为精神内核的队伍,从教师胡文江一人牵头,发展为20余名师生共建的核心团队,从单一网络评论创作,延伸出全国首个网络素养类省级思政金课。

笔者认为,“红笔”的实践之所以成为寓教于乐的典范,绝非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重构了思政教育中“教”与“乐”的关系,即让严肃的价值引领,藏在青年乐于参与的创作、实践与分享里,让思政教育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生长”。

“红笔”的寓教于乐,首先打破了思政教育严肃性、枯燥性的刻板认知,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搭建沟通桥梁。创办初期,面对“网络评论没实用价值”的质疑,胡文江团队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避开生硬的理论说教,转而从学生日常关注的时事热点、成长困惑切入。校园广播站每日播报的《今天,我们谈一谈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身边人与事的细腻解读;学生撰写的评论,也多带着“烟火气”——可能是对校园快递柜收费的理性分析,也可能是对老区红色故事的温情讲述。这种“短、平、快、暖”的文风,让思政内容脱离了“高台教化”,变成了能与青年对话的“身边事”。教育学院学生许洁从“写作小白”成长为评论大赛获奖者,正是因为在创作中感受到“思考有价值、表达被看见”的乐趣,这种“乐”不是刻意的娱乐化,而是思想碰撞带来的内在愉悦,让“教”的目标在无形中生发。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红笔”将“乐”的参与感与“教”的实践性深度绑定,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汉师团委副书记毛晶玥提到,“当学生用脚步丈量过革命老区,再写党史评论时,文字里自然带着温度和信仰”。这种“实践+创作”的模式,彻底改变了思政学习“死记硬背”的传统路径: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大我与小我”,而是走进老区看变迁、采访老兵听故事,再通过评论写作梳理思考。这个过程中,“乐”是实地调研的新鲜感、与人交流的真切感,“教”则是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创作中深化认知。文学院学生何远珂在课程总结中说“学会将个人思考融入社会大背景”,恰恰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效果:当“乐”的体验成为“教”的载体,思政教育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指导现实的思维工具。

“红笔”的典范意义,更在于它构建了“教”与“乐”相互滋养的长效生态,让教育效果从一时触动变为长久影响。不同于昙花一现的活动式创新,“红笔”用十一年时间搭建起完整体系。从课程层面,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多模态课程,将短视频、漫评等青年喜爱的形式融入教学,让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从成长层面,打造“写作小白-评论作者-编辑骨干”的进阶路径,用比赛、评优等机制激励学生持续参与,让“乐”的热情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动力。

从价值层面,通过师生共写评论、共同调研,让教师从“讲述者”变为“同行者”,学生从“倾听者”变为“创造者”,这种双向互动让思政教育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杨睿华在本科阶段加入“红笔”,读研后仍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社会热点”,正是这种生态培育出的深层影响,即“乐”的参与培养了思考习惯,“教”的内核塑造了价值底色,二者结合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成长轨迹。

当下,不少高校都在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但部分实践仍停留在“形式热闹、内容空洞”的层面,未能真正破解“青年不爱听、学不进”的痛点。“红笔”的实践给出了关键答案:寓教于乐的核心,不是用“乐”包装“教”,而是让“乐”成为“教”的自然呈现。当思政教育能走进青年的话语体系、融入青年的实践场景、契合青年的成长需求,“教”便不再是负担,“乐”也不再是噱头,二者会形成良性循环,让价值引领真正扎根。

从何义灵带到高中课堂的教学设计,到“红笔”金课培养出的一批批学生,这种教育革新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延伸,我坚信这或许就是“红笔”最珍贵的启示:好的思政教育,从来不需要刻意“讨好”青年,只需用真诚的内容、开放的姿态、持久的坚守,让青年在“乐”中主动靠近,在“教”中自然成长。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