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真的强大,对外战争一往无前?细究起来灭国都赶上了好时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07 07:30 1

摘要: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一个新情况就是接触的外族特别多,所以一个外族的兴衰存亡,往往和其他外族兴衰联系在一起,这种互动又影响了唐朝自身的国力。而深读史料我们还发现,唐代的赫赫武功,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方更虚弱的基础上。如果对方强盛,唐朝其实对其无可奈何,甚至有过委曲求

太宗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一个新情况就是接触的外族特别多,所以一个外族的兴衰存亡,往往和其他外族兴衰联系在一起,这种互动又影响了唐朝自身的国力。而深读史料我们还发现,唐代的赫赫武功,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方更虚弱的基础上。如果对方强盛,唐朝其实对其无可奈何,甚至有过委曲求全,割地求和。

一、突厥是隋末唐初的亚洲核心

中原人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礼仪文化,一直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中,是万方核心,东南西北皆是蛮夷。但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尤其是胡人的汉化后,中原垄断先进生产力,领先于胡人的优势逐渐丧失,双方的差距不断缩小。至隋末之时,因中原发生了内乱,突厥崛起。

突厥可汗

杜佑在《通典·边防典》中说,“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可见突厥趁中原乱世,获得了大量汉人,由此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其实力反超中原。当然这里的实力仅指军事实力。

隋末,众豪杰虽然称雄一方,有问鼎天下之志,但面对强大的突厥,只能伏低做小,称臣纳贡。“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除了中原豪杰,周边蛮族也奉突厥为主,“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渊不过是隋末豪强中的一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随大流,遣刘文静为使臣,入突厥朝贡,甚至请求突厥出兵,以财富为交换,换得长安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虽然号称信史,但对李渊称臣一事仍有隐匿。唐朝二代皇帝李世民亦有渭水之耻。陈寅恪称“亚洲大部民族之主人是突厥,而非华夏也”。

李渊

二、灭突厥的神话塑造

突厥一时称雄,后世人会说这是唐朝一时的委曲求全,到了李世民时期,不是被战神李靖率3000人突袭阴山给彻底灭亡了吗?

这就是唐代对外关系史上一个值得玩味的记载。

首先,我们绝对要肯定李靖的实力和唐军舍生忘死的精神。但这3000人不是穿越到古代的现代特种兵,在冷兵器时代,3000人是怎么一战定乾坤的?这就要说一说突厥自身的衰落了!

李靖灭突厥

杜佑《通典·边防典》记载,贞观元年(627年),突厥已经不可必然地走了下坡路。先有附属部落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十几个部落叛离。突厥颉利可汗派遣突利征讨他们,结果大败。颉利大怒,囚禁了突利十多天。突利于是怨恨颉利,便想着背刺他。

次年,突利派遣使节偷偷到了唐朝,说明了突厥的内情。唐朝便派秦琼率并州兵马接应突利。

628年,薛延陀公开自称可汗,并派使者沟通唐朝,以为外援。

《旧唐书·回纥转》记载,回纥部落首领特健俟斤死后,他的儿子菩萨被拥戴为首领。菩萨和薛延陀联合,一起侵犯突厥。颉利派儿子欲谷设征讨,回纥仅有5000人,却以少胜多,大破欲谷设。

颉利可汗被俘虏

突厥除了受制于异族部落崛起、内部叛离,还遭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通典》记载,突厥“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饥”。而颉利为人残暴,作为最大的奴隶主,他竟然看着子民和附属部落饿死,不仅不救助反而照旧征贡,“用度不给,重敛诸部”。就这样,那些没有叛离的部落也和他离心离德了。

可以说,唐朝灭亡突厥前,看似强大的突厥已经是风中残烛,危如累卵,只需要最后一脚,就能让这个破败的房子坍塌。因此李世民算是遇到了好机会,彻底将之灭亡。如果没有这些异部落崛起、突厥内乱、天灾频发,即便李世民再强大,也未必能这么容易灭亡突厥。

三、吐蕃为唐之心腹大患

破除唐军战力神话的最好例证,不是前面讲的突厥,而是吐蕃。终唐一世,唐对吐蕃没有讨得丝毫便宜,反而被吐蕃多次袭掠关中,耀兵于京师。

《新唐书》明确地说,大唐立国以来威名赫赫,有不臣服的国家或势力,一定是“利兵移之,蹙其牙,犁其庭而后已。惟吐蕃、回鹘号强雄,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圜视共计,卒不得要领”。

唐军

吐蕃的崛起大概在贞观时期。唐朝的统治核心是关中地区所在的西北,太宗时期全国有556个折冲府,其中关中兵府就有273个,临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二道共计203个,如此,整个大西北就占据了全部兵府的80%。然而,太宗时期,唐军就算是挟兵锋之盛,仍对吐蕃无可奈何,只得以文成公主和亲求安。其后唐朝坐看附属国吐谷浑灭亡,高宗时期更有大非川全军覆没之辱。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河西沦陷后,安西、北庭等西域亦相继沦陷,皆是吐蕃之故。“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吐蕃势力北上,给唐朝边防带来巨大的压力,唐朝仅能勉强维持西北的局面,未敢有任何光复之事,唐德宗甚至还打算将安西残存土地“让与”吐蕃呢。

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吐蕃因内乱而衰亡,唐朝西北边境才算稍微安稳点。吐蕃边患持续了约200年,亘古未有。

藩国朝贡

四、张议潮壮举靠天时

张议潮是历代讴歌的民族英雄。他少怀大志,立志驱逐吐蕃,回归大唐,靠一己之力光复了西北十一州。但他一个沙州地方豪族,是如何在层层包围的吐蕃地盘中崛起的?即便有强大军力的唐朝中央,尚不敢公开收复河西。张议潮能完成光复壮举,除了有他自身实力的影响外,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靠吐蕃天灾和内乱的助力!

沙州归义军

《新唐书·吐蕃传》中明确地说,是因为吐蕃赞普彝泰不能理事,大臣划分派系,斗争激烈,所以西北边境才算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吐蕃又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天灾,“国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藉”。838年,吐蕃赞普被刺杀,吐蕃兵戈四起。首先是吐蕃的附属诸部落独立,如党项人。其次,吐蕃各部大臣相互攻伐。如掌控河西地区的鄯善节度使尚婢婢与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即分属不同的派系,两人频繁交战。论恐热战败西逃,尚婢婢追击。论恐热掠夺廓、瓜、肃、伊、西诸州后上表降唐。

吐蕃

848年,吐蕃越发衰落,这才有了张议潮沙州起义,率众归唐的壮举。然而,在这种局势下,唐朝对吐蕃的残余势力仍然没有有效的控扼手段。如党项部落,宣宗最初选择以武力讨平,但功败垂成,最后只能派白敏中招抚了事。而党项部仍盘踞在西北地区,以后便成了北宋之患。由此可见,唐时西北的归附很大程度上是敌人虚弱促成的。

五、回纥的灭亡

突厥灭亡后,回纥继而崛起,尽占突厥之地。

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等人被迫乞师回纥,唐回之间遂地位逆转,甚至发生了回纥要求大唐太子李适(后来的德宗)为回纥可汗跳舞的“陕州之辱”。要知道,跳舞在唐代可是有特殊意味的。唐太宗时期,颉利等人被俘虏后就给唐太宗跳舞。回纥对唐朝的羞辱可想而知。

但是面对如此羞辱,唐代无可奈何。直到唐文宗开成时期,据《唐会要》记载,回纥之地“连年饥疫,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可见回纥是因天灾而衰落的。

回纥可汗

随着天灾而来的就是回纥内乱。《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黠戛斯传》记载,回纥宰相安允合想要拥立特勒柴草,篡取萨特的可汗之位,失败后,二人被杀。拥兵在外的掘罗勿随后杀了萨特,拥立傀儡新汗。将军句录末贺怨恨掘罗勿,便勾结黠戛斯,引兵10万杀入回纥,杀傀儡可汗与掘罗勿,彻底毁灭了汗庭。回纥汗国遂分崩离析,部落四散。由此可见,回纥的灭亡实际和唐朝没什么关系。

文史君说

我们仅列举了和唐朝关系密切的三个政权突厥、吐蕃、回纥,没有提到高句丽、南诏。高句丽的灭亡和唐有关,但更与其自身衰落有关。一个重要原因是葛苏文死后,高句丽内乱。如果高句丽不乱,即便圣明如太宗,其麾下将星云集,仍有辽东之失。而且唐朝虽然灭亡了高句丽,但其地盘仍为新罗所兼并。南诏则是逼近成都,占领西南三州。我们承认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但是我们更应该客观理性地分析唐朝的真实实力。

参考文献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浩然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