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收一结束,不少老乡就慌了:“玉米收得晚,小麦到现在还没下地,算不算晚播啊?”“眼看天越来越冷,播少了怕苗不够,播多了又怕出问题,到底该撒多少种子?”
秋收一结束,不少老乡就慌了:“玉米收得晚,小麦到现在还没下地,算不算晚播啊?”“眼看天越来越冷,播少了怕苗不够,播多了又怕出问题,到底该撒多少种子?”
其实真不用急,晚播小麦不等于低产。只要摸准判断标准、算对播种量,再把管理跟上,亩产500公斤一点都不难。今天就给大伙掰扯清楚,晚播小麦到底该咋弄。
以前老辈人说“寒露种麦正当时”,可现在气候不一样了,光看节气播种,反而容易让小麦冬前长得太旺,开春一冻就出事。
判断晚播得看两个“硬指标”,比老黄历准多了:
第一个是日平均气温。冬性品种最适合在16-18℃播,半冬性的得14-16℃,弱春性的要12-14℃。要是日平均气温降到12℃以下才播,那就是实打实的晚播了——温度太低,种子发芽慢,长出来的苗又细又弱,冬天根本扛不住冻。
第二个是冬前积温。简单说就是从播种到越冬,每天0℃以上的温度加起来,得够400℃才行,这样小麦才能长够3片主茎叶,安全过冬。积温不够,苗就跟“没吃饱”似的,一冷就容易冻伤。
另外给大伙提个醒,不同地区最晚播种时间也不一样:北方冬麦区(河北、山西这些地儿)最晚10月15号;黄淮海北片(像山东北部)能到10月20号;黄淮海南片(河南南部、江苏北部)可以延到10月30号;南方麦区(江苏淮南、安徽南部)最晚11月初。拿不准的话,直接问当地农技站,他们给的时间最贴合当地气候。
晚播的小麦分蘖少,想保证苗数,就得靠多撒点种子“补”回来,这叫“以种补晚”。
先说说正常播量,就拿黄淮地区举例,正常时间播的话,每亩撒20到25斤就行。要是晚播了,就按“晚一天加半斤到一斤”来算。比如晚了5天,那就得在正常播量基础上加2.5到5斤,也就是每亩播22.5到30斤。
但大伙别以为播得越多越好,有上限的!黄淮冬麦区每亩基本苗不能超过35万,北部冬麦区不能超过40万。按“一斤种子出一万苗”算,每亩最多播35斤,播多了苗太密,风一吹就容易倒。
要是想算得更准,教大伙个简单方法:每亩播种量(斤)=计划苗数×千粒重(克)÷(1000×1000×发芽率×出苗率)。比如你想让每亩有30万苗,种子千粒重40克,发芽率90%,出苗率80%,算下来每亩播16.7斤左右,再加上晚播该加的量就行。
还有两种情况得额外加播:土壤又干又贫瘠的,每亩多撒2到3斤;种子发芽率低于85%的,也得适当多播点,保证出苗数。
光算准播量还不够,品种选不对、播种细节不到位,照样白搭。
1. 品种得“挑着来”
别选那些晚熟、分蘖弱的品种,白费功夫。得选“早熟、大穗、抗病害”的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淮北的老乡选淮麦40、淮麦50;淮南的选扬麦25、扬麦33;山东、山西的选烟农1212、济麦22,这些品种都经得住晚播的考验。
要是到了11月之后才播,就得选春性强的品种,比如川麦88、信麦1168,就算播得晚,也能赶得上生长期,保住收成。
2. 播种细节别马虎
播深要浅,控制在2到4厘米,播太深了种子钻不出来,影响出苗;播完之后一定要镇压,尤其是秸秆还田的地,把土壤压实了才能保住墒情,让种子扎稳根;要是土壤太干,先浇遍水再播,土太干会让种子发芽慢,长出来的苗也弱。
播完之后也别不管了,要是播后一直没下雨,土壤干得快,就得及时浇点水,别让苗缺水;要是遇到降温,不用慌,只要苗够壮,轻微霜冻影响不大。
总结一下,记三句就行:
“气温低于十二度,就是晚播别犹豫;
晚播一天加半斤,三十五斤是上限;
早熟大穗品种选,浅播镇压保丰产。”
其实晚播不可怕,怕的是瞎种、瞎管。只要把“啥时候算晚播”“该播多少”“选啥种、咋管”这几点弄明白,明年小麦照样能丰收。
来源:小洁的农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