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七部门重磅方案!未来三年,乡村将迎来文艺盛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5:51 1

摘要:202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未来三年乡村文化振兴描绘了详细路线图。

当废弃粮仓变身文创艺术园,当普通农民成为舞台主角,当乡土文化遇上现代设计,一幅文艺赋能乡村的壮美画卷正在全国徐徐展开。

202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未来三年乡村文化振兴描绘了详细路线图。

这份文件不是在会议室里产生的空洞口号,而是源于无数个像莱阳村歌大赛、四会粮仓改造、蔡家坡艺术实践这样鲜活生动的乡村实践。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文艺赋能乡村,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让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生机。

01 方案蓝图:文艺如何点亮乡村?

这份长达三年的工作方案,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艺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

方案提出了十项重点任务,覆盖了从文艺创作、文化服务到产业赋能、人才培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

文艺服务要贴合农民需求。方案强调要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比如文化进万家、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活动。

支持农民自主开展文体活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办好“村BA”、村超、村晚、村歌等“村字号”文体活动。

文艺要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让文艺真正带动农民增收。

这些内容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事实上,在全国许多乡村,这些实践早已悄然兴起,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02 案例解读:文艺如何改变乡村?

莱阳村歌:从自娱自乐到全国IP

在山东莱阳,一场村歌大赛让普通农民成为了舞台上的明星。2025年莱阳村歌大赛已举办53场赛事,吸引2000余名选手参赛,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1.6亿次。

“去年唱《苹果香》火了,今年再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现在村里街坊都喊我‘梨乡歌后’!”莱阳市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农王燕萍的故事,是莱阳村歌“群众主体”理念的生动注脚。她从一名从未登过台的普通农民,变成了拥有粉丝的“乡村歌手”,还借助村歌带来的人气直播卖梨,自家梨园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村歌大赛不再是“唱完就散”的单一活动,而是成为了串联旅游、农业、商业的“超级纽带”。在比赛现场,特色农产品展销、非遗手作体验、夜市摊位与歌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村歌夜经济”场景。据统计,村歌大赛带动当地夜间销售额同比增长40%,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达12.5%。

四会粮仓:从闲置资源到文创聚落

在广东四会市,几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圆筒形粮仓,曾因闲置多年蒙上尘埃。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这些老建筑正成为四会乡村美学的新地标。

下㘵文化创意粮仓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在保留粮仓建筑特色与乡村文化气息的基础上,打造集艺术创意园、青创工作室、塔楼美术馆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创空间。

项目采用“农文旅+青年创业”双核模式,将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的“校外创业基地”,引进艺术设计、新媒体创作等青年创业项目。同时设置“粮仓风物市集”,展销乡土特产、手作文创产品,让本土农产品与咖啡香碰撞出独特的乡村烟火气。

艺术设计:让农产品增值30%

在安徽黄山休宁县璜尖乡,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将一处闲置农房改造成了网红咖啡馆——“崖边生活馆”。

“我们拒绝‘千村一面’,每个项目都坚持‘一村一策’。”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宋益民说。

师生们还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制了新包装。他们从横望山的层峦叠翠、文人墨迹中汲取灵感,以活泼的视觉语言和亲和力十足的IP形象,讲述着“绿色、手工”的品质故事。新包装推出后,产品的市场反馈热烈,初步估计订单量提高了约30%。

03 未来三年:乡村文艺发展迎来新机遇

《“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乡村文化振兴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未来三年,我们将看到更多变化在乡村发生。

更多文艺资源将向乡村倾斜。方案鼓励文艺工作者与村集体、农户等结对共建,推动国家级、省级文艺院团与基层文艺表演团体结对。

乡村学校美育工作将得到加强。方案提出要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拓展乡村美育实践课堂,提升乡村师生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

乡村文化人才将获得更多支持。方案明确要发现、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文化骨干,并建立“文艺赋美乡村”人才库。

这些政策举措将为乡村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变化。正如莱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董新云所说:“我们要让村歌不仅是‘听得见的文化’,更是‘带得走的产业’。”

04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文艺赋能乡村,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文化移植到农村,而是要充分挖掘、提升乡村自身的文化资源,让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体。

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的毛寺村,墙上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二十四孝”等主题墙绘,营造出随处可见、可感可学的道德氛围。村里推行的“红黑榜”公示制度,定期评选“好媳妇”“好邻居”“致富明星户”,推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与此同时,毛寺村依托龙栖谷冰窟、无止桥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建成毛寺古街、乡愁记忆馆等19处特色景点。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实现“土地流转+固定分红+务工收入”多元增收。

这种“文化+产业”的模式,让乡村文艺建设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走进陕西西安鄠邑区蔡家坡村,如同漫步在艺术长廊,两边的墙壁上随处都可以看到绘有朴实乡村生活的画景。美好生活服务中心里,剪纸、版画、面塑,民间艺人们在这里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

艺术点燃了乡村的活力,也唤回了在外的年轻人。92年出生的盛颖欣把自家土房改造成网红面馆,让妈妈的手艺成了“金字招牌”。

如今,蔡家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旅游综合收入1400余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文艺赋能乡村产生的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未来三年,随着《“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故事将在更多乡村上演。当文艺在乡村扎根,它唤醒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来源:花咕朵的嘛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