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近邻,正同步经历着人口结构的深度重构。两国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剧与生育率低迷的双重挑战,但因发展阶段、政策路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轨迹。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近邻,正同步经历着人口结构的深度重构。两国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剧与生育率低迷的双重挑战,但因发展阶段、政策路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轨迹。
从共性看,两国都因经济现代化带来的婚育观念转变、育儿成本攀升和女性就业率提升,导致生育率持续走低;同时,医疗水平进步延长了人均寿命,加速了老年人口占比的扩张。但差异同样显著:
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已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老龄化速度之快堪称全球罕见。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刻影响着两国的社会治理逻辑与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5.6%。这一数据背后是多重社会变迁的叠加效应:1980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显著压缩了人口增量,而医疗技术进步使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跃升至2024年的79岁。
更严峻的是,老龄化进程仍在提速——预计到2050年,中国每2.5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40% 。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将减少约1.6亿,养老金支出压力将激增3倍以上,而农村地区因青壮年外流,老龄化率已达23%,远超城镇的17%。
这种“未富先老”的特征,使中国在应对老龄化时面临财政储备不足、养老服务体系滞后等特殊困境。
日本总务省2024年数据显示,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37%,15岁以下人口仅占16.8%,这意味着每3.4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而每6个劳动力需供养1位退休者。这种深度老龄化已重塑社会肌理:
全国1700个市町村中,超过半数出现“过疏化”,偏远地区学校因生源不足被迫合并;医疗体系承受着空前压力,75岁以上老人中约30%患有认知症,长期护理保险支出占财政预算的22%。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老龄化呈现“高龄化”特征,8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0.4%,百岁老人数量突破9.5万 ,这对养老金可持续性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东京涩谷的便利店、大阪的居酒屋后厨、京都的景区导览处,70岁以上的从业者已成为常态。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2023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就业率达25.2%,每4位老人中就有1人仍在工作。
这些高龄劳动者中,既有像72岁建筑顾问大谷博这样的技术专家,通过返聘延续职业生命;也有70岁出租车司机佐藤次郎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为维持生计在夜间工作。他们的工作场景呈现出鲜明特征:
便利店收银员需长时间站立,餐饮业服务员要应对高强度客流,而农业领域65岁以上从业者占比高达47%,在偏远地区甚至出现“爷爷农园”现象。经济压力是主因——日本 养老金替代率仅50%,独居老人贫困率达50.3%,迫使许多人不得不“以工养老” 。但更深层的是文化因素:
日本社会将工作视为身份认同的核心,退休往往意味着社会关系的断裂,这使得许多老人将职场视为对抗孤独的精神寄托。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总和生育率降至1.0,仅高于韩国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倒数第二。这一数据折射出年轻一代的生育困境:北京、上海等地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的40%,房价收入比超过20倍,迫使许多夫妻选择“丁克”。
日本的情况稍好,但总生育率也从1973年的2.12跌至2024 的1.2,连续8年下滑 。两国差异在于,日本通过《少子化对策基本法》建立了覆盖生育、教育、医疗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而中国尚处于政策调整期,2024年虽有23个省份推出育儿补贴,但力度远不及实际需求。
更深层的是婚育观念的代际鸿沟:中国“90后”平均初婚年龄达29.6岁,日本则有60%的30岁女性选择单身,这种“晚婚不婚”趋势使生育窗口持续收窄。
生育率低迷正在引发系统性风险。首先是劳动力短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连续9年减少,预计2050年将比2020年减少2.1亿;日本劳动力人口自1995年峰值后已减少1200万,制造业岗位空缺率达40%。
其次是养老金危机:中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从2002年的72.9%降至2024年的42%,日本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达11.2%,财政赤字率突破6%。医疗资源也面临考验:中国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达79.4%,日本75岁以上老人人均年医疗费用是40岁人群的3.2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市场的萎缩: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自2018年峰值后已缩水30%,日本汽车销量连续12年低于500万辆,银发经济成为少数增长点 。
面对少子化危机,日本政府堪称全球最慷慨的福利投入者。2024年投入5.3万亿日元(约合2650亿元人民币)扩大育儿支持,累计总支出超66万亿日元(约合3.3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措施包括:生育一次性补贴42万日元(约2.1万元人民币)、0-3岁每月育儿津贴1.5万日元(约750元人民币)、3-5岁幼儿免费教育,以及父母双方各143天的带薪育儿假。但政策效果远未达预期,总和生育 仍徘徊在1.2的低位。
症结在于女性难以平衡事业与家庭:尽管法律规定企业不得歧视育儿女性,但日本职场“过劳死”文化盛行,30%的女性因生育被迫离职,复职后薪资平均下降23% 。更关键的是,社会观念未根本转变——男性育儿假使用率仅13%,家庭育儿仍被默认为女性责任,这种结构性矛盾使福利投入难以转化为生育意愿。
中日两国的人口困局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代价。日本的经验表明,单纯的经济补贴无法破解深层次的性别不平等和职场文化桎梏;
中国则需在快速老龄化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探索符合国情的政策组合。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构社会支持体系:从完善托育服务网络到推动男性参与育儿,从改革职场考评机制到重塑代际互助文化,唯有系统性变革才能为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在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博弈中,中日两国的探索与挫折,都将为全球老龄化治理提供宝贵镜鉴。
信息来源:
《直面超级老龄化:日本医疗与财政体系改革及启示》(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7日
《China, Japan can cooperate to address aging》(China Daily)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5日
《日本2024年出生人口创历史新低》(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6月5日
《三分之一的日本企业,劳动者可以工作到70岁》(东亚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国家统计局: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25年1月17日
《观察:研究:三年疫情或导致未来出现补偿性生育》(腾讯新闻)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2日
《日本要对不生孩子的人收税了,但大概率没啥用》(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25年7月5日
来源:壹先生科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