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办法官没有急于评判,而是把调解室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延伸”。她跟两人聊春耕时的忙碌,谈秋收时的期盼,讲《农村土地承包法》里“土地是农民命根子”的法理,也说“邻里互助才能共赏田园风光”的情理。当法官拿出那份林地承包合同,泛黄的纸页上,印着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老
近日,北安市人民法院用一场充满温度的调解,让老王的“承包地”与小贾的“同理心”在金秋时节相逢,为农耕的诗意添上了法治的注脚。
2012年,老王与长青村签下林地承包合同,那片土地便成了他播撒希望的“梦田”。后来,小贾占用了老王的3亩地,在后来的13年里成为了老王心中的一道坎。
走进法院时,老王的诉求很朴素:要回属于自己的土地。
承办法官没有急于评判,而是把调解室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延伸”。她跟两人聊春耕时的忙碌,谈秋收时的期盼,讲《农村土地承包法》里“土地是农民命根子”的法理,也说“邻里互助才能共赏田园风光”的情理。当法官拿出那份林地承包合同,泛黄的纸页上,印着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老王多年来对土地的深情。
终于,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小贾拿起笔,在承诺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2025年11月1日前,把土地还给老王兄弟”。老王也允许小贾待秋收后将土地“完璧归赵”。简单的承诺,却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两人心间发了芽。老王笑着撤诉,他知道,等土地回来时,下一季的麦浪会记得这个秋天的温暖约定。
这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两个农民在法治阳光下的和解,是北安法院为金秋田野谱写的浪漫序曲。它告诉我们,土地的纠纷可以用暖心的调解化解,农耕的浪漫能在法治的守护下肆意生长。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希望,愿每一位农民都能在田野间收获属于自己的期许——那是庄稼丰收的喜悦,更是邻里和睦的温情,在北安的大地上,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来源:路演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