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不是大圣人,钟睒睒也不是“卖国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4:26 1

摘要:大家一边转发,一边抹眼泪: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这才是勤俭持家的典范!娃哈哈的水,从今天起就是我家专用水!

宗庆后走了,全网哭成一片。

那会儿朋友圈刷屏的全是“布鞋首富”“一年花不到十万”“抽烟只抽十块钱的红双喜”。

大家一边转发,一边抹眼泪: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这才是勤俭持家的典范!娃哈哈的水,从今天起就是我家专用水!

可这才过去多久?2025年的风一吹,恍如隔世——当初那个“朴素到极致”的宗老,人设好像裂了条缝,漏出来的不是光,是瓜。

今年夏天三名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年轻人,把宗馥莉告上了香港法院。要求冻结她名下18亿美元资产,还要追讨父亲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

好家伙,这数字加起来快40亿美金了,合人民币快三百亿。这哪是分家产,这是要拍《继承之战》中国版。

更劲爆的是,原告方直接亮身份:他们是宗庆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一位名叫杜建英的女士所生的三个孩子——长子宗继昌、次女宗婕莉、幼子宗继盛。三人皆为美国籍。

消息一出,网友集体懵圈:啥?宗老不止一个家庭?不止一个孩子?娃哈哈帝国背后,还有这么一出“豪门暗线”?

回想当初他去世时,舆论场那叫一个肃穆庄严。媒体齐声歌颂“一生清廉”“爱妻顾家”“穿布鞋的企业家”。

结果现在一看,这剧本和现实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你说他节俭吧,确实穿布鞋;但你说他私生活简单?恐怕连他自己都笑不出来。

更讽刺的是,就在宗老走后不久,网上掀起了一场“站队大战”:挺娃哈哈、抵制农夫山泉。理由是——钟睒睒的儿子是美国籍,农夫山泉的logo像日本字,所以这企业“不爱国”。

那阵势,简直像全民破案。有人发誓再也不喝农夫山泉,转头就灌娃哈哈AD钙奶,仿佛喝的不是饮料,是民族气节。

可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有点滑稽?

人家钟睒睒什么时候,否认过儿子的身份?人家压根没藏着掖着。孩子在哪出生、拿什么护照,清清楚楚。

反倒是某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子女早年就换了国籍,资产也早早装进了离岸信托,美元账户一开,汇丰银行一存,动作比谁都利索。

说白了,都是有钱人,路数其实差不多。区别在于:一个选择坦荡承认,哪怕挨骂也认;另一个呢?台上讲节俭,台下搞配置,人设立得高,摔下来才响。

这不是道德审判,而是提醒我们:别太轻易被故事感动。

谁不爱听“布鞋首富”的故事?谁不喜欢“睡衣上班”“食堂打饭”的细节?这些画面太有感染力了,像是在喧嚣时代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清流符号”。

可问题是,符号归符号,真人归真人。一个人可以穿布鞋,也可以有多个家庭;可以对企业倾注一生,也可以对私人事务极度保密。

我们感动的,往往是一个被精心剪辑过的“版本”,而不是完整的事实。

就像你去相亲,对方PPT做得再好看,见了面才知道有没有滤镜。企业家也一样,公众看到的,大多是团队包装后的“形象产品”。你以为你支持的是一个人,其实你支持的是一套叙事。

如今这场风波,与其说是揭短,不如说是一次祛魅。

我们终于明白:宗庆后不是圣人,他是个复杂的真实人物。他确实创造了就业,推动了国产饮料的发展,也确实留下了复杂的家族格局和资产安排。而钟睒睒也不是“卖国贼”,他只是个商人,做产品、搞营销、照顾家人,方式不同而已。

真正可悲的,不是人设有落差,而是我们总期待企业家必须“完美无瑕”——既要富,又不能炫;既要成功,还得苦行僧式生活。否则就不配被称为“民族品牌”。

可这公平吗?凭什么普通人可以有缺点,公众人物就必须活成雕像?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哪个老板穿布鞋、吃盒饭、住老房,别急着封神。听听故事就好,别太入戏。毕竟,真正的日子,都在镜头照不到的地方过着。

至于水嘛,还是哪家好喝买哪家吧。别让一瓶饮料,绑架了自己的脑子。

来源:小佳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