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上岸”,考进“盒区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4:40 1

摘要:秋分已过,兴化市S321省道旁,蟹农们三三两两在自家塘口支起蓝色帐篷,摆出了秋风起后的第一味鲜。这个江淮之间的“水乡泽国”,迎来了一年中最富饶也最忙碌的时节。

秋分已过,兴化市S321省道旁,蟹农们三三两两在自家塘口支起蓝色帐篷,摆出了秋风起后的第一味鲜。这个江淮之间的“水乡泽国”,迎来了一年中最富饶也最忙碌的时节。

纵横交错的河道与丰美的湖荡,构成了大闸蟹生长的绝佳生态。这份鲜美并非偶然,早在宋代,兴化的蟹便已声名远播,成为贡品。如今,兴化有1.8万户蟹农、30万产业从业者,年产量近7万吨,全国每十只生态大闸蟹,就有一只来自这里。

“今年是大年,收成好!”从事大闸蟹养殖近二十年的董佳贝站在自家塘口边,拿起刚捕捞的青壳蟹,语气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产量要增加30%,蟹的品质也好!你看这只3两5的母蟹,掂着沉手,够肥!”

他那近五千亩的养殖基地,在蟹季便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天刚蒙蒙亮,他和员工们就撑起船杆,逐片塘地提起蟹笼,捕捞大闸蟹。蟹一上岸,便在三筛三选、佩戴防伪扣、冷链打包的流水线中疾驰,所有工序必须在7小时内完成,以确保抵达消费者手中时,它们依然张牙舞爪,活力不减。

如今,董佳贝的蟹不仅在国内、港澳销售,东南亚、最远到迪拜,都有他的客户。依托发达的航空与冷链,他的大闸蟹最多36小时就能鲜活抵达迪拜的餐桌。

大闸蟹虽是自然物产,却早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尊重与礼仪情感往来。然而,它也曾是“王谢堂前燕”,并非普罗大众能负担得起。

《红楼梦》中就有一场“螃蟹宴”,众人用完蟹后,继续赋诗咏蟹,将饮食之趣、礼仪与文艺相融,展现了中华食文化的精致与风雅。宴会结束,刘姥姥算过一笔账,这一餐“足够庄家人过一年”。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电商物流的发展,大闸蟹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了一场从高端礼品到餐桌常客的深刻变迁。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我国大闸蟹的产量从2016到2023年呈现整体递增趋势,2023年达到了顶峰——年产超70亿只大闸蟹,平均下来每个人至少能吃到4只。

大闸蟹的消费量也促进了我国大闸蟹产区的不断扩容。2020-2025年间,大闸蟹全国总产量从2020年的63.4万吨增长⾄2025年的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

然而,产业初期的乱象也随之而来。“阳澄湖”作为最早成功的品牌,成为了市场追逐的图腾。一些经营者鱼目混珠,片面强调产地,销售“洗澡蟹”、“望湖蟹鱼”。这不仅对阳澄湖品牌造成伤害,也击碎了消费者信任。“同蟹不同命”,一度是大闸蟹养殖户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董佳贝就是兴化人,从小吃蟹、也看着亲朋养蟹、卖蟹,对行业前期的无序发展印象深刻。“那时蟹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体系也很混乱,有些商家虚标产地低价出货,如果是真的那个品质的蟹,都合不上成本。”董佳贝无奈说道。

变化,悄然出现。近几年,大闸蟹的销售规模以及消费区域都在不断扩大。

盒马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盒马大闸蟹销售持续增长,其中2024年销售同比增长了近20%。销售区域除了江浙沪,西南、华中、华北2024年的大闸蟹销售均呈现持续增长,大闸蟹的接受范围越来越广。

大闸蟹的消费场景,从专属送礼场景的高端美食,已经变为全国消费者秋天的餐桌常客。这场由消费观重塑倒推产业发展逻辑升级的趋势,令行业从“产地炒作”开始向“质价比”理性回归,“蟹再好,也是无名英雄”逐渐成为过去式。

但接踵而至的挑战是,如何保证“质价比”?

从买到手到掀开蟹盖之前,大闸蟹始终是一个“盲盒”,而最痛苦得莫过于:一掀盖,蟹还在,肉空了。

“大家顾虑最多的就是大闸蟹的肥满度和稳定性。大闸蟹通常以规格作为售卖单位,可即便是同规格的大闸蟹,内部肉质、口感、蟹黄蟹膏蟹肉饱满度等差异也很大。”盒马水产采购慕晓道出了行业的痛点,“吃蟹,吃的就是肉肥膏满。但仅凭规格和产地,消费者如同在开盲盒。”

今年的解决方案,是一台被称为 “电子验蟹师”的机器。

这是由盒马与上海水产所及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共同研发,通过视觉AI技术识别螃蟹的外壳长宽度及重量等参数,使用专利算法计算出螃蟹肥满度(K值),解决了肥满度无法被看见的难题。并建立了属于盒马大闸蟹的自有标准(即饱满度七成以上,k值>0.45)。

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内首个可以量化螃蟹肥满度的技术,有了量化的指标,再结合盒马以往的经验以及足量的用户反馈,便形成了目前盒马正在执行的这套选蟹标准。

为了配合检测标准,盒马还升级了10道严选工序:螃蟹捞起后先暂养脱水,吐净体内残渣;静置五小时沥干水分,避免运输中呛死;最终贴上每日更换颜色的专属蟹扣,“一眼能看出到货日期,超过三天直接下架”。

想要满足标准,养殖企业需要增加成本投入吗?划算吗?

“当然会比无序养殖成本高。”董佳贝介绍道,“同样是投料,用新鲜小鱼和玉米成本要万元左右一亩,但有些养殖户换料只用四五千,这种养出来的大闸蟹就不达标。和盒马聊了几次,最大感受是他们会提要求,不像有些企业只讲价格,不谈品质。我是喜欢跟有高标准的品牌合作,这套标准意味着一种确定性——只要用心养出好蟹,就能摆脱价格的混战,获得稳定的发展。”

临近中秋,养殖基地的厂棚里,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絮地分拣螃蟹,送上传输带,准备接受“电子验蟹师”的检验。董佳贝介绍道:“以前靠大市场散卖,同规格蟹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乱得很。现在跟着盒马的标准养,好蟹能卖上价,确定性更强了。”

“电子验蟹师”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优质产区与消费信任的桥梁,本质上则是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衡量体系,用可视化、标准化的硬核指标,完成了大众价值平权,让大闸蟹成为人人都买得起、吃得好的硬通货。

当量化指标取代模糊的产地传说,当内在品质超越外在符号,大闸蟹这一承载着中国人丰富情感的秋日风物,正在走进更广阔的大众生活之中。

我们常以县域为样本,观察这个中国经济的最小单位里发生的变化与启示。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闸蟹这一垂直领域,也可管中窥豹,一睹当下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更迭。

大闸蟹,既串联着上下游产业,辐射万千家庭生计,也与国民生活紧密相依。无论是研发“电子验蟹师”,还是首次设立企业标准,背后折射出的是盒马面对日趋复杂的消费环境的主动转向。

盒马曾凭“大单品”策略切入市场,成功打造出帝王蟹、波龙等爆款产品,差异化一直贯穿盒马的基因。共情与洞察,则是其产品打造的核心。比如,随着国家开启“体重管理年”,健康饮食成为全民热点,盒马敏锐捕捉到这一风向,迅速完成对“低GI”食品的布局。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纳入关键任务,再到近期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完成,都揭示了下一个发展时期的系统性战略部署。

“反内卷治理”核心就是一场“新供给侧改革”。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治理合力,从“拼时长”转向“拼创新”,实现从“内卷红海”到“创新蓝海”的跨越。这与盒马一直强调的品质升级和自有品牌战略不谋而合。

新零售不是卖商品,更是重塑“质效”与“信任”。

今年8月,盒马首席执行官严筱磊提及新零售时曾说:“过去我们在提新零售是新旧的新,我们希望用科技来推动零售的效率变革。今天我们要讲的新零售是从心出发的心。这个‘心零售’说的是我们是不是能够从商品、从服务侧认真的去服务好每一个消费者。只有从心出发,我们讲的科技驱动才会有意义和有价值。”

草莽时代进入尾期,先制定规则者,先突出重围。

过去,生鲜电商陷入“补贴-拉新-复购”的恶性循环,利润被营销和价格战吞噬。随着反内卷引导行业从争夺流量转向创造留存用户的价值,更专注于商品力、服务体验和供应链效率的品牌将建立真正的护城河,终结“流量内卷”,转向“价值创造”。

以大闸蟹为例,盒马一方面以商品力为核心引擎,以加大基地直采、制定品牌只标准来加强垂直供应链深化能力,重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聚焦更能被用户感知的消费体验模式,持续深化盒马生鲜的价值心智。

盒马此举,也将反内卷拓宽至产业链。

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更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盒马得以更从容地进行产品研发和品质控制,稳定收购预期,减少不确定,从“零和博弈”走向“共生共赢”,并以此逐步引导行业从“无序价格战”转向“有序价值战”,共同维护产业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对养殖户来说,反内卷是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和市场吃饭”。盒马采购慕晓信心满满:“今天养殖户养出来的螃蟹,不是说看量多少,而是要看能不能卖得上价。产量多质量低,带来的就是价格体系下行,养殖户也挣不到钱。现在盒马标准制定出来后,我们鼓励大家去养好蟹,卖好价,推动整个行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这一点,董佳贝感受至深。他这些年一直在帮扶村里的养殖散户,提供蟹苗、技术与收购支持,辐射面积达两万亩。“大家的养殖理念也变了,以前可能求产量,现在通过身体力行,塑造大家一起养好蟹的理念。养出好螃蟹,就能不愁销路,卖出好价格。”

夕阳西下,董佳贝的塘口波光粼粼。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陆续收工,不远处,经过“电子验蟹师”检阅、佩戴好专属蟹扣的精品蟹,正被装上冷链车,它们即将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千百公里外某个家庭晚餐桌上的一道秋日风味。

它们的旅程,不再是一场未知的漂泊,也不再依赖于一个遥远湖名的光环,而是系于一个可以被精确测量的、关于“肥美”的承诺。在这个秋天,一只螃蟹的“上岸”,或许正预示着,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终将找到它最稳妥的归途。

文:杜康

来源:南风窗NF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