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二化学 “化学反应平衡” 是期中、期末的核心考点,学生常因三大问题导致答题正确率低于 50%:一是概念理解偏差(如误将平衡视为 “反应停止”);二是移动规律记混(如搞反温度对吸热 / 放热反应的影响);三是计算步骤混乱(不会梳理 “起始 - 转化 - 平衡”
高二化学 “化学反应平衡” 是期中、期末的核心考点,学生常因三大问题导致答题正确率低于 50%:一是概念理解偏差(如误将平衡视为 “反应停止”);二是移动规律记混(如搞反温度对吸热 / 放热反应的影响);三是计算步骤混乱(不会梳理 “起始 - 转化 - 平衡” 的量关系)。
本指南通过 “通俗案例解读概念”“实验分析移动规律”“三段式模板简化计算”“概念辨析规避错误” 四大模块,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平衡解题思维。通过 2 周专项训练,学生可掌握 “平衡判断、移动分析、计算得分” 的完整方法,相关题目正确率提升至 80% 以上,同时为后续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等进阶内容奠定基础。
本章从核心概念入手,结合生活类比和工业案例,破除常见误解,让学生理解 “平衡不是停止,而是动态稳定”。
核心概念:化学平衡仅存在于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时,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质量分数等不再随时间变化,此时的状态即为化学平衡。通俗类比:如同 “进出人数相同的旋转门”—— 门内总人数(对应各物质浓度)始终不变,但人一直在进出(对应反应持续进行),属于 “宏观静止、微观动态” 的平衡。工业案例:工业合成氨反应(N_2 + 3H_2 \rightleftharpoons 2NH_3)达到平衡时,单位时间内生成NH_3的量与分解NH_3的量完全相等,反应器内N_2、H_2、NH_3的浓度始终保持稳定,不会随反应时间增加而改变。
特征核心含义案例 / 反例逆只有可逆反应才能建立平衡(不可逆反应无平衡状态)反例:电解水反应(2H_2O \stackrel{éçµ}{=\!=\!=} 2H_2â + O_2â),反应会持续进行至反应物耗尽,无平衡。等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 = 逆反应速率(不同物质需结合系数换算)合成氨平衡时:v_{æ¶èN_2} = v_{çæN_2}(而非v_{çæNH_3}=v_{æ¶èN_2},需注意 “同一物质”)。定各物质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合成氨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H_3的体积分数是固定值(如 20%),不会因反应持续而升高或降低。常见误区:认为平衡时所有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正确理解:平衡的核心是 “浓度不再变化”,而非 “浓度数值相等”。浓度是否相等取决于初始投料和反应系数,与是否平衡无关。实例:合成氨平衡体系中,N_2浓度可能为 1 mol/L、H_2浓度为 3 mol/L、NH_3浓度为 0.8 mol/L—— 三者数值不同,但均保持恒定,仍属于平衡状态。平衡移动的核心遵循勒夏特列原理:若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将向 “能够减弱这种改变” 的方向移动。以下结合实验和工业案例,解析三大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
核心规律:增大反应物浓度 或 减小生成物浓度 → 平衡正向移动(向生成产物的方向);减小反应物浓度 或 增大生成物浓度 → 平衡逆向移动(向生成反应物的方向)。工业案例(合成氨):向反应器中补充N_2(增大反应物浓度)→ 平衡正向移动,更多H_2被消耗,NH_3产量提高;及时将生成的NH_3冷却为液态分离(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持续正向移动,大幅提高N_2和H_2的转化率。经典实验:FeCl₃与 KSCN 的显色反应反应:FeCl_3 + 3KSCN \rightleftharpoons Fe(SCN)_3(血红色)+ 3KCl
操作:向已达平衡的血红色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_3固体;现象:溶液血红色明显加深;分析:增大反应物Fe^{3+}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更多血红色的Fe(SCN)_3,因此颜色加深。核心规律:升高温度 → 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消耗热量” 以减弱升温影响);降低温度 → 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释放热量” 以减弱降温影响)。记忆技巧:将 “热量” 视为一种 “物质”—— 升温相当于 “加入热量”,平衡会 “消耗热量”(吸热方向);降温相当于 “移除热量”,平衡会 “生成热量”(放热方向)。工业案例(合成氨):合成氨是放热反应(N_2 + 3H_2 \rightleftharpoons 2NH_3 \Delta H
从 “产率” 角度:降温可使平衡正向移动,NH_3产率提高;从 “速率” 角度:温度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极慢,生产效率低下;工业选择:采用400-500℃的适宜温度,兼顾产率和反应速率。补充实验:NO₂与 N₂O₄的平衡反应:N_2O_4(无色)\rightleftharpoons 2NO_2(红棕色)(正反应吸热)
操作:将平衡混合气的密闭烧瓶浸入热水中;现象:气体颜色迅速变深;分析:升温使平衡向吸热的正向移动,NO_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3. 因素 3:压强(仅适用于 “有气体参与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 的反应)前提条件:①反应体系中有气体;②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相等(如aA(g) + bB(g) \rightleftharpoons cC(g),需满足a+b \neq c)。核心规律:增大压强(如缩小容器体积)→ 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气体量” 以减弱加压影响);减小压强(如扩大容器体积)→ 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多的方向移动(“增加气体量” 以减弱减压影响)。工业案例(合成氨):合成氨反应中,气体分子数变化:反应前(N_2 + 3H_2)为 4 mol,反应后(2NH_3)为 2 mol(分子数减少):
加压 → 平衡正向移动,NH_3产率提高;工业选择:采用20-50MPa 的高压条件,配合催化剂和适宜温度,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经典实验:压强对 NO₂平衡的影响反应:N_2O_4(无色)\rightleftharpoons 2NO_2(红棕色)(气体分子数:1→2,增多)
操作:将平衡混合气的注射器活塞迅速向里推(缩小体积,加压);现象:气体颜色先 “突然变深”(体积缩小,NO_2浓度瞬间增大),后 “逐渐变浅”(但仍比原平衡深);分析:加压使平衡向分子数减少的逆向移动,NO_2浓度降低(颜色变浅),但无法抵消初始加压的浓度增大,故最终颜色仍深于原平衡。平衡计算的核心是 “梳理反应过程中的量关系”,“三段式” 是解决此类问题的 “万能工具”,通过 “程序化步骤” 可避免计算混乱。
设某一反应物的转化浓度为x mol/L(若题目给 “物质的量”,需先换算为浓度,单位统一为 mol/L)。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推导其他物质的转化浓度(反应物为 “消耗”,用 “-”;生成物为 “生成”,用 “+”)。
清晰列出 “起始浓度(c_{å§})”“转化浓度(c_{转})”“平衡浓度(c_{å¹³})”,格式如下(以反应mA + nB \rightleftharpoons pC + qD为例):
根据题目给出的 “平衡时已知条件”(如某物质的平衡浓度、体积分数、压强等),列方程解出x,再根据需求计算 “转化率”“平衡常数K” 等。
题目:在 2L 密闭容器中,投入 2mol N_2和 6mol H_2,发生合成氨反应(N_2 + 3H_2 \rightleftharpoons 2NH_3)。5min 后达到平衡,测得NH_3的平衡浓度为 0.8mol/L,求N_2的转化率。
设N_2的转化浓度为x mol/L。根据反应系数比(1:3:2):
初始浓度计算:c_{N_2å§} = 2mol / 2L = 1mol/L;c_{H_2å§} = 6mol / 2L = 3mol/L;c_{NH_3å§} = 0mol/L。物质N_2H_2NH_3起始浓度(mol/L)130转化浓度(mol/L)-x-3x+2x平衡浓度(mol/L)1 - x3 - 3x2x已知平衡时c_{NH_3å¹³} = 0.8mol/L,结合表格:2x = 0.8mol/L → 解得x = 0.4mol/L。
转化率公式:\alpha = \frac{è½¬åæµåº¦}{åå§æµåº¦} \times 100\%N_2的转化率:\alpha_{N_2} = \frac{0.4mol/L}{1mol/L} \times 100\% = 40\%。
单位统一:所有 “量” 需换算为 “浓度(mol/L)”,体积单位统一为 “升(L)”,避免用 “物质的量” 直接计算。系数成比例:各物质的 “转化浓度之比” 严格等于化学方程式的 “系数比”,这是列三段式的核心(如上述示例中N_2:H_2:NH_3的转化比 = 1:3:2)。平衡常数计算:若需计算K,需将 “平衡浓度” 代入表达式(如合成氨的K = \frac{[NH_3]^2}{[N_2] \cdot [H_2]^3}),注意浓度的 “幂次” 等于系数。本章针对考试中高频易错的两组概念,通过 “核心区别 + 案例 + 例题”,帮助学生精准区分,避免失分。
情况速率变化特点平衡是否移动案例(合成氨)加催化剂v_{æ£}、v_{é}同倍增大 / 减小不移动加催化剂后,反应更快达到平衡,但NH_3产率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v_{æ£}瞬间增大,v_{é}逐渐增大正向移动加N_2后,v_{æ£} > v_{é},平衡向生成NH_3方向移动。升高温度v_{æ£}、v_{é}均增大,但v_{é}增大幅度更大逆向移动升温后,放热反应的逆反应速率更快,平衡逆向移动。例题:下列措施能使合成氨(N_2 + 3H_2 \rightleftharpoons 2NH_3 \Delta HA. 加催化剂 B. 升高温度 C. 增大压强 D. 充入N_2
答案:C、D(多选题)
解析:A. 催化剂不改变平衡;B. 升温使平衡向吸热的逆向移动;C. 加压向气体分子数少的正向移动;D. 充入N_2(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对比维度平衡常数K转化率\alpha定义衡量反应限度的常数(K = \frac{äº§ç©æµåº¦å¹ä¹ç§¯}{ååºç©æµåº¦å¹ä¹ç§¯})衡量某反应物的转化比例(\alpha = \frac{转åé}{åå§é} \times 100\%)影响因素仅温度(与浓度、压强、催化剂无关)温度、浓度、压强(多因素影响)合成氨案例 1(升温)放热反应升温,K减小升温使平衡逆向,\alpha_{N_2}、\alpha_{H_2}均降低合成氨案例 2(充入N_2)温度不变,K不变\alpha_{N_2}降低(新充N_2仅部分转化),\alpha_{H_2}升高(平衡正向消耗更多H_2)例题: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向其中充入少量N_2,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原平衡相比:平衡常数K如何变化?N_2的转化率如何变化?答案:K不变;N_2的转化率降低。
解析:① 整个过程温度未变,故K(仅与温度有关)不变;② 充入N_2后,平衡正向移动,但新加入的N_2无法完全转化,导致其 “总转化率”(总转化量 / 总初始量)降低。
常见误区:认为平衡移动会 “完全抵消” 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加N_2后,平衡移动会使N_2浓度回到初始值)。正确理解:平衡移动只能 “减弱” 改变,不能 “抵消”。例如:向合成氨平衡体系中充入N_2,使N_2浓度从 1mol/L 增至 2mol/L—— 平衡正向移动消耗部分N_2,但新平衡时N_2浓度会介于 1mol/L~2mol/L 之间(如 1.5mol/L),而非回到 1mol/L。来源:足智多谋可乐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