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主席介绍俄罗斯外长发言时突然被“闭麦” 急忙“甩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4:23 1

摘要:“接下来有请俄罗斯联邦外长拉夫罗夫……”联合国大会会议厅内,第80届联大主席贝尔伯克的话音未落,“俄罗斯”三个字刚出口,麦克风便突然失声,现场直播的音频戛然而止,同传译员瞬间卡顿“吃螺丝”,台下代表团成员纷纷抬头错愕张望。9月27日这场突兀的“静音插曲”,让本

“接下来有请俄罗斯联邦外长拉夫罗夫……”联合国大会会议厅内,第80届联大主席贝尔伯克的话音未落,“俄罗斯”三个字刚出口,麦克风便突然失声,现场直播的音频戛然而止,同传译员瞬间卡顿“吃螺丝”,台下代表团成员纷纷抬头错愕张望。9月27日这场突兀的“静音插曲”,让本就充满分歧的联大会场更添火药味,而贝尔伯克办公室随后“甩锅”联合国秘书处的回应,更让事件从技术意外升级为国际舆论热议的焦点。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发言中断。现场视频显示,贝尔伯克介绍环节前半段清晰流畅,唯独在提及“俄罗斯联邦”这一关键名称时,音频信号精准切断,这种“卡点式静音”难免引发联想。俄罗斯方面第一时间表达强烈不满,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抛出尖锐质疑:“事件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有人故意在提到‘俄罗斯联邦’时关掉麦克风,要么是贝尔伯克本人所为。”她随即要求联合国秘书处对此展开彻查,直指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人为干预。

面对俄方的强硬追问,贝尔伯克办公室迅速与事件切割,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甩锅”。发言人柯林斯明确表态:“联大主席办公室不负责联大会场的设备技术问题,这属于联合国秘书处的职权范围,与贝尔伯克本人或其办公室无关。”并直接将问询指向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强调“这只是一次技术失误”。这种急于撇清责任的姿态,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技术故障”的说法更显苍白——毕竟,在联合国核心会议的关键环节,针对特定国家名称的“精准故障”实在过于巧合。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闭麦风波”并非本届联大首次出现设备意外。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会时遭遇电梯骤停、提词器黑屏、音响故障的“三重打击”,当时特朗普不仅要求联合国调查,还宣称美国特勤局将介入。而更早的9月22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巴勒斯坦问题高级别会议上批评以色列政策时,麦克风突然静音;印尼总统佐科跟进提及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时,同样遭遇“技术故障”,两次中断均精准卡在发言的敏感节点。尽管联合国当时以“超时触发自动闭麦”为由回应,但对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超时近两分钟却全程未被断麦的待遇,“选择性技术故障”的质疑始终挥之不去。

连续上演的“静音事件”,本质上折射出联合国舞台上权力博弈的暗流涌动。在俄乌冲突持续、巴以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不同阵营的立场分歧日益尖锐,联合国本应是平等发声的平台,但“麦克风控制权”却悄然成为隐性的博弈工具。当针对特定国家的“技术故障”反复出现,不仅削弱了联合国的公信力,更让“规则公平”沦为空谈——正如网友所言:“不是麦克风坏了,是某些声音被刻意不想听见;5分钟时限是规则,但何时执行、对谁执行,藏着权力的算计。”

截至目前,联合国秘书处尚未就贝尔伯克“闭麦”事件给出具体解释,俄方的调查要求也暂无明确进展。拉夫罗夫最终顺利完成发言,但那场突兀的静音与匆忙的“甩锅”,已在国际舆论场留下深刻印记。从特朗普的“三重故障”到埃尔多安的“敏感断音”,再到此次拉夫罗夫被介绍时的“精准静音”,这些不断上演的插曲正在提醒世界:当联合国的麦克风开始“选择性失声”,受损的不仅是发言者的表达权,更是多边主义体系的根基。

或许正如俄罗斯媒体RT的评论所言:“麦克风恰恰在‘俄罗斯’这个词上失败了,这种‘巧合’太过刺眼。” 当技术故障成为权力博弈的遮羞布,联合国需要回答的早已不是“设备为何失灵”,而是“如何守护平等发声的底线”。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