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度昏迷刚出院,不先回家休养,直奔西贝吃饭?”9月29日,网友从西贝官方账号“品味西贝”扒出的旧文《你是我昏迷后第一时间想见的人》,让这场持续多日的品牌信任危机再度升级。文中描述杭州阿姨苏醒后执意要见西贝服务员、吃西贝饭菜的情节,被斥为“脱离常识的剧本”,而
“重度昏迷刚出院,不先回家休养,直奔西贝吃饭?”9月29日,网友从西贝官方账号“品味西贝”扒出的旧文《你是我昏迷后第一时间想见的人》,让这场持续多日的品牌信任危机再度升级。文中描述杭州阿姨苏醒后执意要见西贝服务员、吃西贝饭菜的情节,被斥为“脱离常识的剧本”,而这只是西贝系列“温情营销”翻车的最新一页。
这则发布于2020年却在2025年被翻出的文章,细节充满争议:刚经历重度昏迷的阿姨,出院当天便要求儿子驱车前往餐厅,紧握服务员的手流泪感叹“还以为见不到你了”。网友的质疑直击要害:“重症患者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休养,怎么可能立刻去餐馆?”“是菜品有疗效,还是剧情太需要?”更讽刺的是,这并非西贝首次用“极端场景”打造温情人设,梳理其近年营销内容,堪称一部“离谱故事集”。
网友很快扒出西贝的“催泪宇宙”:从“7岁男孩因吃不到西贝哭闹不止,拒绝玩具与姥姥家诱惑”,到“北京大爷喝了碗羊汤就想送店长北京一套房”;从“未满1岁婴儿在西贝学会吃饭,感动董事长贾国龙落泪”,到如今的“昏迷阿姨出院直奔门店”,几乎每则故事都遵循“极致场景+情感冲击”的套路,却都因违背生活逻辑被打上“剧本痕迹过重”的标签。更荒诞的是“送房大爷”故事中,店长自称2004年服务顾客时17岁,网友核算时间发现其当年实际仅15岁,直指故事涉嫌虚构“童工经历”。
这些营销文的集中翻车,本质是西贝在信任危机中的“病急乱投医”。此前,罗永浩吐槽西贝“高价卖预制菜”引发舆论海啸,西贝先是硬刚称“100%无预制菜”,后又因后厨直播暴露冷冻预制食材自打脸;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更激化矛盾,被指“将消费者质疑当刁难”。在食材透明化整改尚未落地、人均150+的定价与品质争议未解的背景下,西贝试图用煽情故事转移焦点,反而让消费者更反感。
消费者的愤怒,源于“被当成傻子糊弄”的割裂感。西贝一边在广告中喊着“工薪阶层轻松消费”,一边卖出36元一碗的酸奶、168元的“配菜多于鱼肉”的烤鱼;一边标榜“现制现做”,一边被扒出用保质期18个月的预制食材;一边哭诉“成本高”,一边被曝光2024年营收超60亿、利润率达18.7%。当“昏迷阿姨”的故事与这些现实形成对照,网友的嘲讽便不难理解:“与其编故事,不如把36元的酸奶做稠点,把预制菜信息讲明白。”
面对群嘲,西贝客服仍坚称“故事真实,因网暴下架”,但这种回应已难以服众。从“闭眼点都好吃”的浮夸宣传翻车,到预制菜争议中的公关灾难,再到系列温情文被扒,西贝的问题从来不是“营销不够”,而是“真诚不足”。正如网友所言:“海底捞、麦当劳也用预制菜,但没人骂,因为它们没标榜‘高端现做’,更没编离奇故事忽悠人。”
当“昏迷阿姨”的剧本被撕碎在舆论场,西贝该明白:餐饮品牌的根基从来不是煽情文案,而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价值匹配与“不欺瞒”的基本诚信。比起编造“出院就想吃”的离奇剧情,不如踏踏实实公示食材来源,把整改承诺落到实处——毕竟,消费者的胃比眼泪更诚实,信任比故事更珍贵。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