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司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开会时,前一秒还和风细雨,后一秒就可能因为PPT上一个错别字,瞬间暴怒,把文件摔在桌上,言语尖锐得像刀子。
少康作品:
《格物之道》50个顶级思维心法与模型!助你看透万物底层规律。
《五行读书方法论》彻底告别无效阅读,让每一本书真正为你所用。
《五行写作方法论》将你的所学所思,变成能影响他人、创造价值的真本事。
《少康的自媒体心法》它是一部“屠龙术”,一张极其详尽的“作战地图”。
---本篇正文:
前几天,有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了很长一段文字。
核心意思是,她快被自己的上司逼疯了。
上司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开会时,前一秒还和风细雨,后一秒就可能因为PPT上一个错别字,瞬间暴怒,把文件摔在桌上,言语尖锐得像刀子。
更让她痛苦的是,这位上司特别记仇。
有一次,她不经意间在茶水间和同事聊起上司前天开会时的失态,结果不知怎么就传到了上司耳朵里。
从那天起,她就感觉自己被“穿小鞋”了,各种不属于她的杂活、累活都堆了过来,重要的项目也把她排除在外。
她问我:少康,我是不是该辞职了?我真的受不了这种心理不成熟,像个小孩子一样的人。
我看完后,没有直接回答她。
我只是想起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倒霉蛋”。
这个人的倒霉程度,可能远超我们今天遇到的任何职场霸凌。他叫重耳,是晋国的公子。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他的开局就是地狱模式。
因为宫斗,他爹要杀他,他被迫带着几个亲信,连夜翻墙逃命。那一年,他43岁,一个本该建功立业的年纪,却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
这一逃,就是整整十九年。
十九年里,他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变成了一个食不果腹的难民,辗转跑了八个国家,尝尽了人间的冷暖与羞辱。
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极深,也恰好能回答这位读者的困惑。
第一件事,发生在卫国。
重耳一行人又累又饿,形容枯槁,像一群叫花子。他实在饿得受不了,就放下身段,向路边的几个农夫讨要一点吃的。
农夫们看着这群落魄的贵族,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充满了戏谑。其中一个农夫,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巴,笑着递给重耳,说:给,吃这个吧!
这是何等的羞辱?
简直是把一个人的尊严,踩在脚下,再碾上几脚。
重耳的舅舅,也是他的随从狐偃,当场就炸了。狐偃是个暴脾气,拔出剑来就要冲上去跟农夫拼命,嘴里喊着:士可杀不可辱!
在他看来,尊严比天大,这口气,一秒钟都不能忍。
如果你是重耳,你会怎么做?
是支持舅舅,维护自己那早已所剩无几的“公子尊严”?还是忍气吞声,灰溜溜地走开?
重耳拦住了舅舅。
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俯下身,恭恭敬敬地接过了那块泥巴,然后对农夫拜了三拜,说:这土,是社稷之本,是土地的象征。百姓赠我土地,这是上天的好兆头啊!多谢!
说完,他郑重地把这块泥巴,放进了自己的车里。
一场即将爆发的流血冲突,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曹国。
曹国的国君,是个猎奇心极重的人。他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像一整块骨头(谓之“骈胁”),觉得非常稀奇,很想亲眼看看。
于是,他假意热情招待重耳,却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帘子后面偷偷窥视。
这在古代,是对一个贵族人格的极大侮辱,无异于当众扒光你的衣服。
重耳察觉后,内心是什么感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只是默默地穿好衣服,走了出来,脸上看不出任何波澜。
他的随从们知道了,一个个义愤填膺,都快气炸了。他们彻夜商量,说这地方不能待了,这个国君如此无礼,我们必须得给他点颜色看看,甚至有人提议,干脆找机会把曹国国君干掉再走。
重耳听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走吧,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他没有在曹国多停留一刻,也没有对曹国国君的行为,发表任何一句评论。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重耳这个人,太能“忍”了。
但我想说的,恰恰不是这个字。
“忍”,这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压抑、委屈、不甘的情绪。心上插着一把刀,你能不疼吗?早晚有一天,这股被压抑的能量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重耳的状态,不是“忍”,而是“滤”。
过滤的“滤”。
这,就是一个人心理成熟与否的根本分水岭。
什么意思?
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他的世界是“反应式”的。
外界给他一个刺激,他就立刻做出一个相应的反应。就像一台自动贩卖机,你投一个硬币,它就掉下一罐可乐。
别人骂他一句,他的情绪按钮就被按下了,愤怒、屈辱、怨恨立刻就涌了上来,他必须马上“回敬”过去,否则就觉得亏了。
别人一个无礼的举动,就足以占据他全部的思绪,让他彻夜难眠,反复咀嚼这份羞辱,思考着如何报复。
他的情绪,完全由外界的人和事来掌控。
他的“心力”,也就是我们最宝贵的生命能量,就像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被这些鸡毛蒜皮的烂人烂事,一点一滴地耗尽。
那位被上司逼疯的读者,她的痛苦,根源就在于此。
上司的一个脸色,一句重话,一个小动作,都能轻易地“接入”她的情绪系统,消耗她的心力。
她把上司当成了自己世界的“主角”,而自己,却成了被主角一举一动牵着鼻子走的“配角”。
而一个心理高度成熟的人,他的世界是“目标式”的。
他的内心,有一个如磐石般坚定,如灯塔般清晰的核心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他筛选信息、分配心力的唯一标准。
对于重耳而言,他十九年流亡生涯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活下去,积蓄力量,回到晋国,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在这个终极目标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是“噪音”。
卫国农夫的羞辱,是噪音。曹国国君的无礼,也是噪音。
这些噪音,会不会让他不舒服?
当然会。他也是人,有七情六欲。
但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内心有一个强大的“过滤器”。
当这些噪音传来时,他的心法是:这件事,对我的核心目标,有帮助吗?
如果回答是“没有”,甚至“有损害”,那么,这件事就不值得我投入哪怕一丝一毫的心力。
狐偃要跟农夫拼命,如果真动了手,最好的结果是打赢了,然后呢?被卫国当成暴徒通缉,逃亡之路更加艰难。最坏的结果,就是一群饿得半死的人,被一群身强力壮的农夫打死。
这对于“回到晋国”这个核心目标,是巨大的损害。
所以,重耳不仅不能生气,他甚至要反过来,把这件坏事,通过自己的“认知转化”,变成一件“好事”。
“百姓赠我土地”,这是一个多么天才的“叙事重构”!
他瞬间就从一个被羞辱的乞丐,变成了一个被上天祝福的未来君主。他不仅安抚了随从的情绪,凝聚了团队的士气,甚至可能还让那几个农夫对自己产生了一丝敬畏。
他过滤掉了羞辱的情绪,却提取出了有利于自己目标的“能量”。
同样,在曹国,跟一个没品位的国君计较,甚至杀了他,除了能出一口恶气,又能得到什么呢?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天下诸侯唾弃的“弑君者”,彻底断了所有后路。
所以,他的选择是,直接“物理过滤”——离开。
不纠缠,不评论,不让这件事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任何超过五分钟的痕迹。
因为他的心力,要用在更重要的地方:观察各国的政治形势,结交有价值的盟友,学习强国的治理之道。这些,才是对他核心目标有益的事。
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那些在他流亡生涯中帮助过他的人。
而那些羞辱过他的人呢?
比如那个偷窥他洗澡的曹国国君,后来在战争中成了晋国的俘虏。手下人都说,主公,报仇的机会来了!
晋文公(重耳)是怎么做的?
他下令,把曹国国君放了,并且恢复了他国君的爵位。
众人不解。
晋文公说:过去他羞辱我,是因为我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流亡公子。今天我已经是晋国的国君,如果我还揪着那点陈年旧事不放,跟一个手下败将计较,那我的格局,跟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看到没有?
心理成熟的第一个标志:拥有一个清晰、长远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标尺,过滤掉一切无益的“情绪噪音”。
他们不是没有情绪,而是选择了“情绪的主权”。
他们的喜怒哀乐,由自己内在的目标决定,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决定。
他们的人生,是一场主动的“创造”,而不是一场被动的“反应”。
心理成熟的第二个标志:深刻理解“时间”的价值,并且活在更长的时间轴里。
狐偃为什么会愤怒?
因为他活在“当下”的时间轴里。在这一分钟,我被羞辱了,我就必须在下一分钟找回场子。他的世界,是“分钟级”的。
那个上司为什么会暴怒、会记仇?
因为他的世界,可能是“小时级”或“天级”的。今天你让我不爽,我明天就要让你不好过。
而重耳,他活在“十九年”的时间轴里。
当一个人用“年”作为思考单位时,那些用“天”和“小时”来衡量的事情,就会显得无比渺小。
就像你站在一楼,看到的是满地垃圾。但你坐电梯到了三十楼,看到的是整座城市的风景。不是垃圾消失了,而是你的视野,让垃圾变得无足轻重。
拉长时间轴,是治愈一切“意难平”的良药。
那位读者,如果她能把时间轴拉长到“三年”,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三年后,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职位?
当她清晰地定义了这个“三年目标”后,再回头看今天这个上司的嘴脸,她会发现,这件事的性质,变了。
上司不再是一个“折磨者”,而变成了一个“环境”或者“资源”。
她可以问自己:
在这个环境里,我能学到什么?
这个情绪化的上司,是不是一个绝佳的‘人性观察’样本?我能不能通过观察他,学会如何向上管理,如何应对高压情绪?
他交给我这些烂摊子,我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当成磨练自己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机会?
当她开始这样思考时,她就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上司的情绪,再也无法“接入”她的系统。
因为她的心力,已经全部投入到“如何利用现有环境,达成我三年目标”这件事上了。
她甚至会开始“感谢”这个上司,因为他提供了一个高难度的“游戏副本”,一旦通关,她的经验值和装备,都会远超那些在“和平环境”里待着的同事。
这就是心理成熟带来的力量。
它让你拥有了一种“点石成金”的能力。
能把一切看似负面的、消耗你的东西,都转化成滋养你成长的养料。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套可以被刻意训练的“心法”。
它需要你为自己的心智,安装一套强大的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能够帮你建立理性的地基,让你看清思维的谬误;能够为你提供决策的框架,让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优选择;能够赋予你系统的视角,让你洞察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诺亚书房”订阅
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递给你50把钥匙,让你亲自去打开一扇扇通往事物本质的大门。
比如,书里提到的“控制二分法”模型,就能帮你清晰地划分出,哪些事是你该全力以赴去改变的(比如你自己的能力和心态),哪些事是你必须心平气和去接受的(比如你无法改变他人的情绪和过去)。单单这一个模型,就能帮你节省下80%的心理内耗。
还有“影响力圈”模型,它会引导你,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你能产生实际影响的圈层,而不是耗费在只能抱怨和焦虑的“关注圈”。当你开始持续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好。
真正的成熟,不是变得冷漠无情,也不是变得圆滑世故。
而是你的内心,建立起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核”。
这个内核,让你拥有了定义世界的主动权。
你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
你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什么只是过眼的云烟。
你不再需要用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怀疑自己的方向。
你就像一颗恒星,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节奏,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至于那些围绕你旋转的行星,甚至是偶尔划过的流星,它们的存在,都无法改变你的本质。
你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来了,去了,然后继续自己的旅程。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怎么判断一个人心理成不成熟?
别看他说了什么,也别看他拥有什么。
就看一点:
他的心力,每天都耗费在哪里?
是耗费在对他人的嫉妒、对过往的悔恨、对未来的焦虑上?
还是耗费在对自我的精进、对目标的笃行、对生活的热爱上?
心力所向,便是命运所在。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来源:概念集中营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