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说了两件事,第一是《南天门计划》里那些所谓原创的机体,其实一眼就能看出影子:小本子几十年前的机设原稿,换个漆面加点花纹,就摇身一变成了“民族骄傲”。第二是某米的宣传里,最见不得光的就是那一堆小字,明明是阉割、缩水、阐述不全,却要用营销腔调糊弄消费者。结果好
昨天说了两件事,第一是《南天门计划》里那些所谓原创的机体,其实一眼就能看出影子:小本子几十年前的机设原稿,换个漆面加点花纹,就摇身一变成了“民族骄傲”。第二是某米的宣传里,最见不得光的就是那一堆小字,明明是阉割、缩水、阐述不全,却要用营销腔调糊弄消费者。结果好嘛,这两件事一说出来,评论区立刻炸了,怒斥、谩骂齐飞。
说实话,我看这些骂声倒是觉得挺有趣。大家对“酷炫外形”“宣传话术”的容忍度,远远超过了对真实逻辑的关心。可科技不是舞台上的荧光棒,不是炫酷设定的堆叠,它的本质是结构力学、是气动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忽略这些,把科技当成“情绪寄托”,那就是在自欺欺人。
先说下W君自己的故事,在理工科专业而言其实是挺无奈的。W君家里一直是军工口的,小时候已经不能说是耳濡目染了,当年在山沟沟里面家里很穷哪有什么儿童玩具玩啊,导致第一次摸枪就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没错,当时的唯一娱乐就是到后山和家大人打打枪,以及每个礼拜日家长单位组织看一个露天电影。但男孩子嘛从基因里就被飞机大炮机枪坦克所吸引,从小也就喜欢这些真家伙。
到长大了上学也就学了这些东西。但是……真学了这些,除了专业课的绪论导论之外,在专业里面就不提任何具体的武器了。这不是个例,很多热血沸腾进入具体专业的人,也就是入学前一两个礼拜精神亢奋那么一下,后面就是要多枯燥有多枯燥,熬到毕业能触及真家伙了吗?完全不能,还得在实验室里面调配方、配工序、记数据……这比上学时候更枯燥。
我是革命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钻。但即便是这样,在很多人提到军事技术的时候,出于本能也会说一句“这有嘛厉害的啊”,原因就是所有的技术不可能脱离基本原理而存在。
拿《南天门计划》中的飞机设计来说,无异于小孩搭乐高积木,能装的大炮导弹都堆在一个坦克底盘上。
这东西除了自我满足的炫酷感之外,你会觉得它可以吓到敌人吗?相信我们都这样做了——“就问你跟不跟吧?”,W君就只能告诉你了只有傻子才跟!
不过,在《南天门计划》这件事上来说,W君还是要从另外一个方向引入清华大学@聂影教授的观点“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中,视觉符号比文字更有力量,特别是当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走出去时,用图像化、造型化的方式往往比文字叙事更高效。”,这就是W君为什么不反感《南天门计划》的一个基本原因——它至少让国外知道了什么是“南天门”、什么是“白帝”,通过一个科幻IP的传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渗透到世界的方方面面才是一个文创作品该做且必须做好的事情。
至于拿来给自己打鸡血、自我催眠,那就大大的不该了。
咱今天就细致的说说: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的战斗机形象大多是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在昨天的文章中有人回复说“为了黑‘南天门’,作者是看了多少日本漫画啊”——搞情报分析的嘛,不仅仅要分析现实图像资料,动漫、影视、游戏这些虚拟作品里,同样可能夹带着情报信息。很多人以为“漫画是幻想”,可问题就在于: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总要有个现实参照,不少细节会在潜意识里透出来。机翼布局、武器舱构型、雷达罩比例,这些东西一旦出现在“娱乐化的画稿”里,实际上就已经在泄露思路了。
别小看这些虚拟资料,在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就会把对方的电影、广告画册甚至模型说明书当作间接佐证。今天的动漫、游戏同样具备这种“意外泄密”的价值。换句话说,你笑别人看漫画,其实你自己正是被漫画和宣传片骗得最深的那一类人。
说个历史案例:1942年亚历山大·德·塞维尔斯基(这是美国的“制空权”发起者)写了一本小说叫做《空中制胜(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1943年被迪士尼拍成了同名动画片。
片中出现了美国正在秘密研发的道格拉斯B-19远程轰炸机的形象。甚至连航程、机体结构都被暴露出来。
这件事被日本帝国知道了之后,旋即以伊-29潜艇装载217吨锡、橡胶等战略物资向纳粹德国换取Me163火箭式战斗机的技术资料,后来很有针对性的以去掉装甲为代价将原始的Me163的20mm机炮改为了两门30mm机炮。这就是“秋水”火箭战斗机。
只不过由于时间紧迫,1945年7月第一架“秋水”才成功首飞,如果再早一些时间的话很可能美国就无法扔下原子弹了。
当然了,历史不容假设。咱们还是说回今天的话题——很多科幻作品里的战斗机设计,尤其像《南天门计划》这种,问题在哪里?
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炫酷的外观而不顾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限制。这本质上是小本子带来的一股空气动力学上的歪风邪气!
说的更直白一点是——你指望着一个二战战败国、从1945年之后就没设计过新型战斗机的国家来引领未来战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这件事本身就是离了个大谱的。
只不过,小本子很擅长抄袭。如果国际上有一些引爆眼球的设计他们就会哪里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F-14的机体造型被改成了《超时空要塞》中的变形战斗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X-29了,前掠翼、带鸭翼很科幻的设定,转变了一下就成了日本科幻作品中很多未来战斗机的范式。
其实,无非就是从视觉传播的角度上看起来很“新奇”。反正不需要考虑任何实际上的设定,只要有任何新技术都可以卡通化的画到动画作品中。
其实这件事和在手腕上画块劳力士没啥区别。
但画着画着就跑到邪修的路线上去了。例如现代日系科幻战机中机翼后梁的前倾角被设计的越来越大了。你如果仔细看日系科幻作品,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机翼后边都是向前“翻”过去的。
这件事就很魔幻了。而且就目前而言,这个趋势是愈演愈烈。
在机翼内部的骨架里,最核心的部件就是 梁(Spar)。其中位于前方的通常叫 前梁(Front Spar),而更靠近翼后缘的则叫 后梁(Rear Spar),有些飞机也会把最主要的一根承力梁称作 主梁(Main Spar)。它们和肋(Ribs)、纵桁(Stringers)、蒙皮(Skin)一起,构成了一个轻量却极其坚固的整体,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升力传递并分散开。
一般来说,主梁是机翼真正的“脊梁骨”。飞行中,升力作用在整个翼面上,就像一只巨大的手在不断向上掰机翼。这会在机翼根部产生极大的弯矩。如果没有足够强度的结构,机翼会像被折断的树枝一样瞬间断裂。主梁通过上、下弦帽来抵抗拉伸和压缩,而梁腹板则负责承受剪切力,使机翼能够在持续的高负荷下保持形状和刚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飞机的主梁位置都在翼弦前缘 20%~30% 左右的地方,那是升力压力最集中的区域。
相比之下,后梁虽然不承担主要的弯矩,但同样至关重要。它既要分担部分弯矩和剪力,帮助机翼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闭合框架”,又要为襟翼、副翼等操纵面提供牢固的铰接点。换句话说,后梁既是机翼结构的“副支柱”,又是飞行控制的“安装基座”。没有它,机翼后缘的舵面就无从固定,飞机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操纵能力。
以F-22的机翼结构做个例子来看:
在图中以钛合金为主,位置靠近翼弦前缘,大约占机翼前 25%~30%。它承受绝大部分的弯矩,是整个机翼的主要受力骨架。F-22 在这里用了大量钛材,就是因为这里的拉伸与压缩应力最大,只有钛才能保证高强度和抗疲劳。
F-22 的后梁位置更靠近翼后缘,作用主要是分担部分弯矩和剪力,形成一个受力闭合框架;提供襟翼、副翼的铰接点,让飞控系统能够精准操纵。从图上的加固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后梁并不需要像主梁那样极度抗弯,但必须保证刚度和稳定性,否则后缘舵面会在高速下抖动甚至失效。
即便如此,F-22的机翼内部还有大量复合材料制作的肋(上图橙色部分),在不分担量结构的前提下紧密的固定机翼蒙皮,使之不会在高机动下而脱离。
同样,在机翼的根部(图片左下角)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让F-22的后梁前倾所做的额外加固设计,以及这种机翼结构本身不稳固需要在机翼内部再加上若干辅梁进行结构加固的妥协做法。
那么F-22机翼后沿向前的倾角有多大呢?这件事很多人几乎都没有太注意到,看图:
其实只有10度不到,而且这里洛克希德的工程师还耍了一个小心思——后梁前移,其实这根后梁依旧是以近似于垂直的角度固定在机身框架上的。
这已经是为了达到隐身效果在结构上做出的最大牺牲了。即便是这样做,也大幅度的挤占了F-22的燃油空间,致使这架战斗机成了出名的小短腿。
很多人喜闻乐见的X-29,那后缘角度可大了去了,很多人觉得是这样吧?那是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的典型了。
这架飞机加固了机翼挤占了大量机翼空间,反正是试验机,上去飞个半小时就够了,真的还没有现在一些人手里的无人机飞行时间长呢!原因在哪里?也是加强了结构后机翼储油空间严重压缩。原来的F-5可以携带机内燃油2650公斤,这个是1804公斤。
其实,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结构力学的问题。真要加固,工程师当然有一百种办法:可以加厚梁,可以多布置辅梁,可以换更强的钛合金,也可以用更高模量的复合材料。只要你愿意堆材料,总能把那根前倾的后梁撑住。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加固一根梁,重量就要额外付出;你调整结构布局,强度冗余就得额外付出;你塞进更多加固件,原本能放燃油、能装设备的空间就得让出来。最终的结果就是——飞机的重量上升,航程下降,可维护性降低。
这些问题在画漫画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几笔线条就能把后缘画得又尖又炫,完全不需要为重量、强度、空间和成本买单。可是现实不是画纸,飞机飞上天靠的是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和工程算账,而不是笔触的想象力。
同样“日本科幻飞机”屁股越来越尖有好处吗?当然有好处了!从空气动力学上来说这种飞机飞行时的尾涡会更干净,高速飞行时波阻会略微减小。这得益于面积率的“温和收束”原则。
但是,过于急促的收束使总横截面积曲线偏离 Sears–Haack 最优分布,在跨声速飞行的时候会形成更强的膨胀扇—再压缩激波组合,波阻上升,反而未必比现代军用战斗机的设计更好。
其实吧,这些炫酷的技术并不是没人试过。无论是前掠翼、激进收束,还是复杂折线后缘,做航空航天的人也早就做过各种风洞实验、原型机试飞,结论都摆在那儿了:能飞,但代价巨大,不具备工程普适性。
所以,当下主流战机的设计绝不是因为“设计师不敢突破想象力”,而是因为他们已经算过账、摔过飞机,知道哪些东西能量产服役,哪些只适合实验室和漫画书。
说白了,你真的不用怀疑——能设计战斗机的人,脑子一定比只会画漫画的人更清楚空气和材料的账单。区别只是:一个在和吨级钛合金、燃油舱、疲劳寿命较劲,另一个只需要让画面更帅、线条更酷。
所以看到现在的新机型就别问为什么没有科幻作品中的帅了,平平无奇朴实无华的东西其实是把那些华而不实的坑都避开了。
回到文章开头聂教授的观点——视觉符号更有传播力,我们的《南天门计划》,甚至更多科幻作品如果还带着日系机设的影子,其实说明人家的文化传播力更强。哪怕这些设定从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上看全是不靠谱的东西,但通过漫画、游戏、模型,它们已经在我们这代人的脑子里扎根,让人下意识以为未来的战机就该长成那个样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想象力、你的美学判断,甚至你对未来的期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文化入侵了。
这是一场战争!别不自知!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