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靠读书两年狂赚10亿?背后套路曝光,网友吵翻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3:17 1

摘要:你敢信吗?有人坐在家里,念几本书,录个音频,两年时间,狂揽10亿。

两年狂赚10亿,樊登讲书是知识救赎还是割韭菜?

你敢信吗?有人坐在家里,念几本书,录个音频,两年时间,狂揽10亿。

不是电影,不是段子,是真事。

主角叫樊登,一个其貌不扬的陕西汉子,

央视前主持人,如今的知识付费“土皇帝”。

2013年,他和几个朋友凑钱搞了个“读书会”。

名字朴素,叫“樊登读书”。

谁也没想到,这玩意儿后来成了印钞机。

他不写书,不讲课,就干一件事:替你读书。

每年读50本,每本讲40到60分钟,做成音频+PPT,年费365。

听起来不贵,第一批用户抢疯了。

因为——我们太忙了,忙到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

而他替你读书,两年赚10亿。

翻了下公开信息,樊登读书背后的公司——上海黄豆网络,

网上有人传2021年和2022年樊登读书总收入50个亿,赚翻了!

但后来樊登澄清,没那么多,是10个亿。那也是一笔巨款呀!

狠的是,网友说它的毛利几乎是70%。

也就是说赚一块钱,成本才花两三毛,这生意,简直比印钞还省力。

他一本课程录完,成本很低,卖1万份和卖100万份,收入天差地别。

而用户呢? 截至2023年底,注册用户超6000万,付费会员超2000万。

相当于每7个中产,就有1个为他掏过钱。

这不是读书,是集体焦虑的变现。

你以为樊登只是个“读书博主”?

太天真了。

他最牛的地方,是把“用户”变成了“代理商”。

2018年起,他搞“城市分会”。

你交几万块,就能当“樊登读书地方负责人”,有资格拉人头、办活动、发展下线。

入门费3万起步,高阶代理10万+。

这些人不仅要卖会员,还得组织读书会、搞培训、拉社群。

这像不像传&销?不,它合法,叫“知识代理制”。

全国几千个分会,像毛细血管一样,自动帮他收割流量。

他坐在上海,几乎不用操心运营。

一个二线城市代理,靠发展300多个下线,

一年佣金拿了80多万。

而樊登呢?几乎零成本扩张。

这哪是知识付费?

这是用“读书”包装的分销帝国。

对比罗振宇、李诞,他赢在哪?

同样是知识IP,差距一眼看清。

罗振宇的“得到”,太精英。满屏都是经济学家、哲学家,普通人听着像天书。

李诞呢?从脱口秀起家,内容娱乐化,用户黏性低,笑完就忘了。

樊登呢?专攻普通人最痛的点:职场、育儿、夫妻关系、创业。

他讲《可复制的领导力》,一句“管理不是管人,是搭系统”,让无数小老板醍醐灌顶。

他讲《非暴力沟通》,“别一上来就指责,先说感受”,多少夫妻听完开始改口。

他不讲深奥理论,而是把书“翻译”成中国式人情世故。

听他的课,就像听大哥唠嗑,句句戳心,立马能用。

他卖的不是知识,是“改变人生的幻觉”。

别以为樊登高枕无忧。

抖音上,一群95后博主杀出来了。

“1分钟讲完一本《穷查理宝典》”

“3句话get《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免费!免费!免费!

用户还愿意花365买年卡吗?

樊登急了。

他亲自下场抖音直播, 每周三场,讲书+带货。

推出“极速版”,9.9元试听7天。

还跟东方甄选合作,搞“读书+好物”联名。

更狠的是:他开始盯上企业客户。

“樊登企业版”上线,公司采购,员工免费听。

一单几十万,轻松入账。

某上市公司一口气买了5000个账号,一单收了几百万。

他知道,个人用户快见顶了,必须找新奶牛。

对于他的这种模式,网友吵翻了:他是救星,还是骗子?

关于樊登,两极分化严重。

支持者说:“我老公以前打游戏到凌晨,现在听樊登讲书,家庭和睦了。”

“980换50本书的精华,比一顿饭贵点,值!”

“他让我第一次觉得,读书真的能改变生活。”

反对者骂得更狠:

“全是鸡汤!听他讲书,越听越蠢!”

“把《百年孤独》讲成夫妻沟通技巧,侮辱原著!”

“本质是割韭菜,制造焦虑,然后卖解药。”

还有人扒出:他讲的很多书,断章取义,过度简化。

比如《反脆弱》,他只说“要拥抱变化”,却忽略了塔勒布对系统性风险的警告。

《穷查理宝典》他只提“多元思维”,却避而不谈人性贪婪。

你听的不是书,是樊登的“二手感悟”。

2024年7月,樊登在一场访谈中哽咽:

“有时候半夜醒来,我会自责。

我是不是让太多人以为,听我讲书,就等于读了书?

我是不是助长了这个时代的‘懒阅读’?”

这句话,戳心。

我们太急了。

急着升职,急着赚钱,急着变优秀。

于是我们找捷径——听别人讲书。

可真正的阅读,是思考,是质疑,是反复咀嚼。

不是别人嚼碎了喂你,你就以为吃饱了。

樊登提供的是“快餐”。好吃、快、方便。但吃多了,营养不良。

回头看,樊登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多牛,而是因为我们太焦虑。

怕被淘汰,怕孩子输,怕跟不上时代。

于是我们疯狂学习,报课、打卡、听书。

可一年下来,真正改变的,有几个?

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年均读书不到5本。

而其中,真正读完纸质书的,不足10%。

大多数人,只是“听过”书,听过,就等于知道了,知道了,就等于成长了。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樊登的崛起,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我们的浮躁:我们不要深度,只要速度;不要思考,只要答案。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听别人讲书”完成的。

它需要:静下心,翻开书,做笔记,在深夜里反复琢磨一句话,在生活中一次次试错、调整。

但这个时代,没人愿意等。

所以樊登赢了。他赢在“快”,也输在“浅”。

最后问一句:你听樊登讲书,是为了成长,还是为了安慰自己?

如果是后者,365买的不是知识,是心安。

真正的阅读,没人能替你完成。

关灯,翻书,动脑,才是成长的开始。

没人能替你走。

来源:柳林民间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