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刹钟声渐歇,百岁老僧端坐蒲团,圆寂前对弟子们留下最后箴言:“红尘滚滚,皆是镜花水月;世人追名逐利,不过一场梦幻。唯有一事,真实不虚,若能悟透,便得自在。”这番话流传至今,并非宣扬虚无,而是点醒世人在虚幻的表象中,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根本。
古刹钟声渐歇,百岁老僧端坐蒲团,圆寂前对弟子们留下最后箴言:“红尘滚滚,皆是镜花水月;世人追名逐利,不过一场梦幻。唯有一事,真实不虚,若能悟透,便得自在。”这番话流传至今,并非宣扬虚无,而是点醒世人在虚幻的表象中,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根本。
万象皆幻:我们追逐的,多是“临时拥有”
世人总在为“拥有”奔波:为升职熬夜拼业绩,为攒钱买豪车节衣缩食,为子女的“面子”报天价补习班,为朋友圈的点赞晒奢侈品旅行。可这些追逐的事物,终究是“临时借用”——职位会被替代,豪车会变旧贬值,子女长大后有自己的人生,旅行的照片也会在手机相册里慢慢沉底。
就像老和尚曾举的例子:“你看山间的云雾,看似能遮天蔽日,可太阳一出来就散了;你看手中的流沙,握得越紧漏得越快。”有人为了一套学区房掏空三代积蓄,最后政策变动,学区划分调整;有人为了“网红人设”贷款买名牌,最后人设崩塌,负债累累。这些被我们当作“人生目标”的东西,不过是时代浪潮里的泡沫,转瞬即逝。
更让人清醒的是,连我们执着的“自我”,也是变化的幻影。年轻时在意容貌,中年时焦虑健康,老年时恐惧死亡,可容貌会衰老,健康会流逝,连“恐惧”本身也会随着生命终结而消失。就像镜中的自己,看似清晰,却摸不着、抓不住,不过是光影的投射。
唯一真实:“种下的因,结出的果”从不会骗你
老和尚临终前反复强调的“真实不虚”,并非某件具体的物品或某个固定的身份,而是“因果”二字——你今天种下的每一颗种子,明天都会结出对应的果实;你对他人的每一份善意,对自己的每一次放纵,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村里曾有个吝啬的地主,总在灾年囤积粮食抬高价格,哪怕邻人饿死也不肯施舍。后来他家里失火,粮仓被烧,儿子又染上重病,四处求药却无人肯帮,最终家道中落。而山下的豆腐匠,每天都会给乞讨的老人留一碗热豆腐,后来他儿子赶考没钱,正是当年受助的老人(实为退休官员)暗中相助,才得以金榜题名。老和尚常说:“因果不是迷信,是生活的规律。就像你春天不播种,秋天肯定没收获;你总在夜里熬夜,身体肯定会生病。”
这种“真实”,藏在每一件小事里:对父母多一句关心,晚年便少一分遗憾;对工作多一分认真,机会来临时便多一分底气;对陌生人多一分包容,路上便少一分冲突。它不像金钱、地位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却比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从不会有半分偏差。
悟透真实:不追幻影,只种善因
很多人听完“因果真实”,会觉得是“道德说教”,可老和尚的弟子们却用一生验证了它的力量:有的弟子下山后开医馆,对穷苦人分文不取,后来自己遭遇瘟疫,却被曾救助过的人冒死送来药方;有的弟子留在寺里种地,每天都给路过的行人送水,后来寺庙遭遇山洪,正是这些行人赶来帮忙加固堤坝,才保住了古刹。
其实“悟透因果”,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我们把精力从“追逐虚幻”转向“种下善因”:与其为了“别人的眼光”买名牌,不如把钱用来学习技能,种“成长的因”;与其为了“一时痛快”和家人争吵,不如多些耐心倾听,种“和睦的因”;与其为了“短期利益”投机取巧,不如踏实做事,种“诚信的因”。
老和尚圆寂前,曾指着院中的菩提树说:“这树从一颗种子长到参天,从不会急着开花结果,只是默默扎根、向阳生长。人也一样,只要守住‘种善因’的真实,就不怕‘万象虚幻’的变化。”
世间万象终会消散,唯有因果如影随形。与其在梦幻中追悔,不如从此刻开始,种好每一颗“善因”——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对己克制。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终会结出最珍贵的“善果”,让你在无常的世界里,活得踏实、自在、无憾。
你若觉得这番感悟有道理,不妨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在生活中践行“种善因”的小事,让这份“真实”传递得更远。需要我帮你整理成更简洁的感悟卡片,方便你保存或分享吗?
来源:努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