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牌做了2年,门店开了5家,突然收到律师函说商标侵权,要么改名字,要么赔偿50万。” 甜品店主李姐的遭遇并非个例。
“品牌做了2年,门店开了5家,突然收到律师函说商标侵权,要么改名字,要么赔偿50万。” 甜品店主李姐的遭遇并非个例。
不少创业者觉得 “先把生意做起来,商标慢慢注册”,却没料到未注册商标就像埋在品牌脚下的 “定时炸弹”,一旦踩中雷区,前期投入的时间、金钱、口碑可能瞬间清零。
今天甄标就来拆解未注册商标的4大雷区,帮你避开这些致命陷阱。
一、拆解未注册商标的4大雷区
1、商标被抢注,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商标注册遵循“申请在先”原则,这意味着谁先提交注册申请,谁就拥有该商标的专用权。
某初创科技公司曾推出名为“EcoTech”的环保技术产品,因未及时注册商标,一年后被某大型企业抢先注册。
当原创公司试图维权时,却因缺乏法律凭证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回购商标,前期数百万的推广费用化为乌有。
这类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近3年因商标抢注引发的纠纷中,超过60%的受害方为未注册商标的中小企业。
商标一旦被抢注,原使用者不仅面临禁令,还可能因消费者混淆导致品牌声誉受损。
某果汁品牌“FreshFruit”未注册商标后,市场上迅速涌现多个同名仿冒品,消费者因无法区分真伪而转向其他品牌,直接导致原创品牌市场份额下降40%。
2、侵权风险找上门,赔偿 + 改名双重打击
未注册商标最直接的风险,就是撞上已注册的 “在先商标”。
去年某网红奶茶品牌,因使用 “青岚” 作为品牌名,被早在 3 年前就注册该商标的企业起诉,不仅要赔偿 120 万元,还得全网下架相关产品、更换门店招牌。
更棘手的是,这种侵权认定不看 “是否故意”,哪怕你是原创设计的名称或图形,只要和他人已注册的商标近似,就可能被判定侵权。
某服装创业者花 3 个月设计的 “鲸落” logo,刚印在 10 万件衣服上,就发现该图形已被注册在服装类目,最终只能销毁库存,损失超 80 万元。
3、山寨泛滥,维权时太难
未注册商标不受专用权保护,遇到仿冒、盗用只能 “吃哑巴亏”。
某美妆博主推出的 “桃雾” 系列护肤品,没注册商标就上线,短短 3个月就出现10多家仿冒店,用相似的包装和名称低价倾销,严重冲击正品销量。
但因为没注册商标,博主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只能眼睁睁看着品牌口碑被破坏。
即便后续补注商标,也无法追溯之前的侵权行为。
某家居品牌在商标注册期间,发现有商家盗用其logo,却因商标还没核准注册,无法维权,等拿到注册证时,仿冒产品已占据半壁市场,挽回损失的成本翻了3倍。
4、品牌价值缩水,融资合作屡屡受挫
未注册商标不仅影响法律权益,更会削弱品牌的商业价值。
某智能家居品牌“SafeHome”在未注册商标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融资扩大规模,但投资者因担忧知识产权风险,将估值压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30%,并要求创始人以个人资产担保商标责任。
品牌无形资产的缺失,还会导致以下连锁反应:
市场推广受限:部分广告平台要求提供商标注册证明,未注册品牌无法投放精准广告;
消费者信任度低: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有注册商标的商品,认为其质量更有保障;
国际化进程受阻:在欧美市场,未注册商标的产品可能被认定为“三无商品”,面临海关扣押或销售禁令。
某玩具品牌“JoyToy”因未注册商标,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被当地经销商要求支付高额“品牌保证金”,否则拒绝合作。
最终,该品牌因无法承担成本而放弃国际市场,错失年增30%的潜在收益。
二、避坑指南:如何低成本保护商标权益?
1、提前检索,规避近似风险:通过商标局官网或专业工具,检索核心类别及关联类别的商标注册情况,避免与在先商标冲突。
2、多类别注册,构建防护网:除主营业务类别外,同步注册关联类别(如餐饮品牌需覆盖食品、器具、设计服务等),防止他人“跨界抢注”。
3、保留使用证据,应对抢注抗辩:保存商标设计稿、宣传材料、销售合同等文件,若遭遇抢注,可主张“在先使用权”。
未注册商标的风险,远不止 “侵权” 这么简单,它可能让你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防范
来源:甄标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