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特应性皮炎(AD)易感新生儿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重点分析**遗传性皮肤屏障突变、环境暴露、母体影响**三者在过敏反应结果中的相互作用,同时验证潜在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 一、研究核心方向
本研究旨在探究特应性皮炎(AD)易感新生儿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重点分析**遗传性皮肤屏障突变、环境暴露、母体影响**三者在过敏反应结果中的相互作用,同时验证潜在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 二、关键研究背景与模型
1. **AD与食物过敏的关联**:AD常由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如丝聚蛋白FLG基因)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使过敏原/刺激物易渗透并引发免疫反应,高达35%的AD儿童会发展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2. **实验模型**:采用Flakey Tail(FT⁺/⁻)新生小鼠,其Flg和Ma基因(分别对应人类丝聚蛋白、mattrin)存在功能缺失突变,可有效模拟人类AD的多数特征。
## 三、核心研究结果
### 1. 环境暴露对口服耐受的影响
- 对AD易感(皮肤屏障突变)小鼠,**早期口服致敏性食物本可诱导食物过敏原耐受性**,但同时皮肤接触家庭环境过敏原(如链格孢菌Alt)会阻断该耐受效果。
- 当小鼠皮肤同时接触环境过敏原(Alt)、食物过敏原(花生提取物PE)和洗涤剂(模拟家庭暴露)时,两周内会引发强烈过敏反应,表现为口服花生激发后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
### 2. 皮肤来源的关键信号分子(皮肤-肠道轴证据)
- 通过bulk RNA测序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发现,过敏原暴露会使小鼠皮肤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双调蛋白(Areg)、抑瘤素M(OSM)** 表达上调。
- 这些分子会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募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用中和抗体阻断IL-33或OSM,可有效预防过敏原特异性IgE产生及过敏反应,证实其为驱动肠道食物过敏的关键信号,支持“皮肤-肠道轴”作用。
### 3. 母体影响与干预策略
- **母体过敏的影响**:过敏母亲的后代只需更少次数的过敏原暴露,即可发展为食物过敏,提示遗传易感性的传递。
- **α-生育酚的干预效果**:母体在孕期和哺乳期补充α-生育酚,可减轻后代的过敏易感性(减少IgE产生和过敏反应);且其保护作用不影响IL-33、OSM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推测是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PKC)通路(细胞因子信号下游)实现。
## 四、临床意义与结论
1. **补充“口服耐受”相关认知**:虽LEAP-Trio试验证实早期口服过敏原可诱导耐受(最初避免花生组过敏率15.4%,初始食用组4.4%,P
2. **潜在治疗靶点**:IL-33和OSM被确认为过敏反应关键细胞因子,为预防致敏、降低食物过敏严重程度提供新靶点。
3. **干预策略前景**:母体补充α-生育酚被证实是减少后代过敏易感性的有效策略,需进一步开展人体试验验证。
4. **整体启示**:明确“皮肤-肠道轴”在食物过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预防食物过敏提供“多维度干预”思路(如保护皮肤屏障、控制环境过敏原、母体营养干预等)。
来源:皮肤科主任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