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乱套了!阿根廷工会声援巴勒斯坦,民众怒火再次烧向总统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3:23 2

摘要:近日,阿根廷各大工会组织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起了一场大规模集会,矛头直指总统哈维尔·米莱,只因其和美国一丘之貉,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一再支持以色列。

编辑:康康

近日,阿根廷各大工会组织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起了一场大规模集会,矛头直指总统哈维尔·米莱,只因其和美国一丘之貉,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一再支持以色列。

除了抨击米莱“卑躬屈膝的附庸姿态”,游行人群还打出“内塔尼亚胡立刻停止入侵加沙”的标语,坚定的站在了巴勒斯坦人民一方。

那么面对汹汹民情,米莱政府究竟会作何选择?

组织这场集会的人,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喊喊口号。他们精心布置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道德剧场”,目的就是要把对总统哈维尔·米莱的政治反对,直接拔高到一场对国家良知的公开审判。

他们搬出的第一个“精神武器”,就是教皇方济各。一面印有他肖像的巨幅旗帜在人群中展开,地点选得极有深意——就在圣何塞德弗洛雷斯大教堂前。

那儿,是教皇宗教生涯开始的地方。这面旗帜的出现,瞬间就把抗议者的声音和某种“国之根”、“民族良心”的东西绑定在了一起。

紧接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道夫·佩雷斯·埃斯基韦尔站了出来,为这场“审判”戴上了人权桂冠。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道德背书。

当他对着人群高喊“不要以我们的名义”时,这场原本属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会活动,立刻被拉升到了全球人权斗争的维度。他的话,像是一把利剑,直指米莱政府无条件追随美国和以色列的外交路线,替阿根廷人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埃斯基韦尔的谴责掷地有声,他提到超过两万名儿童在加沙的冲突中丧生,人道主义援助船队甚至遭到以色列的阻挠,这些事实让现场的愤怒情绪更加高涨。

现场的空气里,弥漫着一个被反复强调的词:“种族灭绝”

地铁工会的领袖皮亚内利更是直言,这就是一场“在全世界电视上直播的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

很明显,这是要让全体国民看清内塔尼亚胡的丑陋嘴脸,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定义为不可饶恕的绝对之恶。这么一来,米莱的亲以政策,也就被顺理成章地描绘成了与邪恶为伍。

两种剧本的战争

这场工会和政府的交锋,实际上是两套完全对立的“国家叙事”在进行激烈对决。

工会和政府,各自拿着自己的剧本,向整个阿根廷社会宣讲,但这两套说辞根本无法兼容,最终导致了对话的彻底破裂。

比如工会核心逻辑是“世界工人是一家”。对此航空运输工会的领袖卡库利就说得很明白,他们所属的国际联合会里,有不少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成员。因此,声援巴勒斯坦,不仅仅是出于道义,更是对同行兄弟的一份责任感。

另外人民经济工人联盟的领袖格拉玛霍也强调,工人阶级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和平的推动者。米莱政府“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彻底背离了阿根廷历史上反霸权、反附庸的道义准则。因此在他们看来,政府剥夺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权利。

而米莱政府和他的支持者们,手里攥着的则是“本土生存”剧本,他们认为,在通货膨胀严重到几乎失控的经济危机下,国家的饭碗才是头等大事。

不久前,米莱总统刚在纽约会见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而美国财政部的官员也随即宣布了对阿根廷的金融救助计划。

在政府看来,这条亲美、亲以的“西方强国”路线,是基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现实主义选择。没有美国的援助,阿根廷的经济可能会彻底崩溃。

支持政府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他们尖锐地批评工会“越界”了。

在他们眼中,工会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去关心工人的工资、福利这些实实在在的“饭碗”问题,而不是跑到广场上扮演“国际义工”。这种行为,被他们定义为不务正业,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添乱”。

墙外开花墙内僵

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在国际上激起了相当大的涟漪,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

消息传出后,意大利的工会立刻发起了总罢工以示声援。更具实质性冲击的是,世界多地的港口工人也行动起来,他们宣布拒绝为那些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装卸货物。

一时间,阿根廷工会似乎扮演起了“国际工人话事人”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成功跨越了国界,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共振。

然而,墙外开花的热闹景象,反衬出墙内对峙的冰冷现实。

在国内,米莱政府的立场坚如磐石,对广场上的怒吼置若罔闻,没有做出任何让步或妥协的迹象。抗议的声浪虽大,却未能转化为任何实际的政策改变。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尴尬的政治僵局:一边是情绪爆棚的民众和工会,另一边是岿然不动的政府。双方都在高分贝喊话,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更深层次的危机,开始在运动内部酝酿。

对工会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有人怀疑,这不过是工会为了博取眼球、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更尖锐的担忧来自工会内部,一些成员开始害怕,对国际事务投入过多的精力,会不会稀释掉对本国工人切身利益的关注?

这种“楼顶上高喊世界和平,脚底下的饭碗却快保不住了”的深刻矛盾,开始浮现。这让整场运动显得有些脆弱,也暴露了其潜在的危机。社会舆论因此被撕裂得更加严重。

结语

最终,弗洛雷斯广场的这场集会,不多不少,恰好成了阿根廷当前困境最精准的一个缩影。

这个国家,正痛苦地挣扎在拥抱全球道德责任,和解决燃眉之急的国内危机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这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没有真正的赢家。它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阿根廷工会的力量和民间社会的道德激情,但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严酷的经济现实面前,这种激情是多么容易导致社会失焦和内部分裂。

一个深陷危机的国家,一面理想主义的旗帜,究竟是能照亮前路的灯塔,还是会变成一块加剧沉没的沉重负担?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