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亩良田实现“全景”监控,新农人种地用上专属智慧平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2:54 1

摘要:“所有的运粮车都装上了监控设备,便于我们掌握运粮车的行驶轨迹、速度、出发和到达时间、司机信息等,以及实时知晓粮食状态,保障运输途中的粮食安全。”山东乡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霖说。

又是一年丰收季,秋风中漾着玉米的甜香,但地头却没了往年收获时的喧闹。武城县甲马营镇的这场秋收,正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所有的运粮车都装上了监控设备,便于我们掌握运粮车的行驶轨迹、速度、出发和到达时间、司机信息等,以及实时知晓粮食状态,保障运输途中的粮食安全。”山东乡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霖说。

王凯霖出生于1993年,自2020年起入局土地规模化经营,如今已“手握”1.7万亩农田。种植面积的扩大,致使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地多了,人根本跑不过来;人多了,效率反而会下降。“

若以保证作业精度为前提,像王凯霖这样的”大户“们密切关注的往往是人力管理与成本问题。”每个村1000至1200亩地,常年需要3至5名管理人员,农忙时更甚;一个管理人员年薪3.6万元,10个村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超百万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人员冗余拉高成本,“跑冒滴漏”更是不可忽略的隐形损耗。播种深度、旋耕速度和深度不精确直接影响产量,灌溉时水量把控不准、施肥比例凭经验估算、农机作业质量全靠人工检查、粮食运输过程缺乏监管,这些问题是规模化种植的重重阻碍。“就像拿着一堆零散的零件,拼不成一台完整的机器。”王凯霖说。

王凯霖曾在一家农业公司负责销售多年,因而深知,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运用是破题关键,但一些智慧农业平台存在“看上去很美”的通病,让大规模种植者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

“不同的农机需要使用不同的监管平台,而这些监管平台各自独立,需要登录多个后台进行操作,且各平台数据不互通、功能分散。“王凯霖说,“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

基于此,去年他下定决心,要搭建属于自己的智慧农业平台。通过三方合作,他整合的智慧农业平台已初具规模。

王凯霖介绍新平台。

记者看到,新平台在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突破,地块信息、田间农事服务等所有的信息全部融入到这一平台——飞行管理从人工操作升级为平台化管控,历史作业数据可追溯,无人机巡田、打药等任务的速度、行距、时间等细节实时显现在屏;气象服务模块联动卫星数据,提前72小时推送降水、风力预警;智慧运粮系统自动收集运粮车行驶运行数据;AI助手与专家诊断板块还可通过问答及时获取帮助。

成效立竿见影。“现在一个人就能管一个村的地。”王凯霖笑道,节省的人力等成本,全部用于升级滴灌等硬件设施。新模式与新设备双管齐下中,粮食相较过去亩产提高了10%左右。

王凯霖与公司员工探讨田间管理方案。

王凯霖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推动智慧平台建设的同时,若能同步推广平台,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规模的长期收益。他计划在武城县流转五万亩地,以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将向本地种植大户开放智慧农业平台,为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质疑声在所难免。“尤其与部分老一辈的种粮大户,观念会发生一些碰撞,但会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看见,相互理解’。”王凯霖相信,这片被精心抚育的土地终将替他“开口说话”,未来的农业会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生。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