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松潘相接,东西与红原、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距离省会成都284公里。 境内自然风光峻秀、奇特,人文风光独具特色。黑水县旅游资源以山岳景观、沟谷景观、湖泊、水库、泉水、瀑布景观、林地、珍稀动植物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松潘相接,东西与红原、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距离省会成都284公里。 境内自然风光峻秀、奇特,人文风光独具特色。黑水县旅游资源以山岳景观、沟谷景观、湖泊、水库、泉水、瀑布景观、林地、珍稀动植物、物候景观、特色村寨、特色农业园区、纪念宗教祭祀活动场所、建筑遗迹、农特产品16个方面为主要特色。全县共有旅游资源1125个,优良级旅游资源181个。主要景观有三奥雪山,卡斯特景观,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达古冰川,八十里画廊之称的奶子沟彩林,色尔古藏寨等独特的藏式民居,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有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红军翻越的3座大雪山,即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雅克夏雪山等中国革命史迹文物。#四川#
历史沿革
黑水历史悠久,以县有黑水河得名,据《四川郡县志》等史书记载,黑水古为冉龙部落,两汉属蚕陵县,三国蜀汉在境内置平康县。北朝的西魏和北周,州郡县建置纷繁,今黑水县地域分属平康县、广年县、通轨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诸郡,以州统县,实行方州之制。开皇二十年(600年),又改诸州为郡,恢复旧制,将现境内平康、左封、通轨三县隶属汶山郡。唐代政区逐步实行道、府、节度制,对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州,起笼络、牵制作用。其时,在今黑水芦花置当州江源郡,领通轨、利和、谷和三县;悉州临翼郡领左封、归诚二县;柘州领柘县;平康县隶属松州(今松潘县)。元代属潘州,属吐番宕、叠、威、茂等州军民宣慰司。明初,在今知木林区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置土千户,乾隆年间又改为土百户。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编为茂州齐民里,清末为梭磨宣慰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1922年,梭磨土司死后,大黑水即为芦花、木苏、麻窝、龙坝四大头人分治,小黑水为松潘麦扎头人之势力范围。1912年属成都道,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实则官方鞭长莫及,长期为地方头人闭关自守之独立王国。1952年10月在芦花成立黑水行改委员会,1953年12月成立芦花县人民政府,1954年6月,经西南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黑水县人民政府。1987年7月,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属之。
行政区划
清朝乾隆年间,梭磨土司管辖后,划大黑水为五十五沟半。即:
沙石多六沟:干市坝、奶子沟、杨柳秋、昌德、甲足、二古鲁。
三打古一沟阴山八沟:沙板沟、德石窝、热拉、四美、里窝、竹格都、红岩、云林寺。
阳山七沟:谷汝、铁别、日多、俄恩、白日、朱坝、布多。
麻窝五沟:上麻窝(日别)、下麻窝(日格)、木日窝、扎苦、沙卡(含渔巴渡)。
扎窝六沟:若尔、白尔窝、俄窝(称南三沟)、洛尔坝、若多、西北窝(称北三沟)。
木苏六沟:雅都、亚扎、罗窝、格达窝、别窝、马窝。
维古二水两沟半:维古一沟、二水一沟半(足麻、热河)。
龙坝五沟:嘎茸、二巴郎、洛多、雷大碉、西苏。
石碉楼六沟:石碉楼、丁寨、苦瓜、地鱼、色衣、色尔古。
瓦钵梁子三沟:鱼沙沟、曲瓦、瓦岗。
民国六年(公元1916年),大黑水属理县管辖,小黑水属松潘县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黑水,四方面军在瓦钵梁子建立苏维埃区政府,下属小瓜子、俄苏梁子、瓜里、瓦岗、色尔古、维古罗金寨六个乡苏维埃政府,历时半年。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四川省政府有文,令十六专署在理县成立“麻窝设置局”管理边务,筹建新县,由于黑水头人势甚,未能实施。理县划分行政编制保甲,大黑水编为第六区,区署驻马塘,黑水头人不予承认,保甲名存实亡。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国民党理县党部派一区指导员,常住麻窝,仅能联络民情,不能行使其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下辖4个区级行政委员会,即:
沙板沟行政委员会(区级);下辖沙石多、三打古、阴山、阳山4个乡级行政委员会。
麻窝行政委员会(区级):下辖麻窝、维古2个乡级行政委员会。
木苏行政委员会(区级):下辖扎窝、瓦钵梁子、石碉楼、木苏4个乡级行政委员会。
龙坝行政委员会(区级):下辖龙坝(乡级)行政委员会。
1954年1月,区乡级行政委员会进行平衡调整,全县设3个区级行政委员会。第一区级行政委员会,下辖沙石多、三打古、上阴山、上阳山、下阴山5个乡级行政委员会;第二区级行政委员会,下辖下阳山、扎窝、麻窝、木苏4个乡级行政委员会;第三区级行政委员会,下辖维古、瓦体梁子、龙坝、石碉楼4个乡级行政委员会。
1956年10月,全县撤销区、乡行政委员会,成立3个区公所,13个乡人民委员会,即:芦花区:下辖三打古、上阴山、上阳山、下阴山、沙石多5个乡。维古区:下辖维古、瓦钵梁子、龙坝、石碉楼4个乡。渔巴渡区:下辖下阳山、扎窝、麻窝、木苏4个乡。
1957年1月,龙坝乡分设上龙坝和下龙坝两乡,石碉楼乡分设上石碉楼和下石碉楼2个乡。7月小黑水区划归黑水县。
1958年1月,城关设置芦花镇,上阳山乡改名泽盖乡,划沙石多乡二古鲁村归泽盖乡;上阴山乡改名沙板沟乡;下阴山乡改名夏署乡;下阳山乡改名俄恩乡;划麻窝乡部分村寨设置西尔乡;划扎窝乡部分村寨设置朱坝乡;下龙坝乡改名瓜苏乡;下石碉楼乡改名色尔古乡。
1958年4月21日,撤销4个区公所,调整合并为芦花、维古、小黑水3个工作点。芦花点下辖沙石多、三打古、泽盖、沙板沟、夏署、俄恩、麻窝、西尔8个乡;维古点下辖木苏、维古、瓦钵梁子、龙坝、瓜苏、石碉楼、色尔古7个乡;小黑水点下辖晴朗、扎窝、朱坝、慈坝、乌木树、知木林、麦扎7个乡。
1958年9月,全县试办5个人民公社,即;芦花人民公社(包括沙板沟、泽盖两乡),乌木树人民公社(包括乌木树、知木树两乡),木苏人民公社,维古人民公社,色尔古人民公社。
1959年2月,恢复区建制。6月,夏署乡合于俄恩乡,改名红岩乡;西尔合于麻窝取名麻窝乡:朱坝乡合于扎窝取名扎窝乡;瓜苏乡合于龙坝乡取名龙坝乡;划慈坝、龙坝、麻窝等乡部分村寨,新设双溜索乡。10月,小黑水区改名知木林区,晴朗乡改名晴朗沟乡,麦扎乡改名麦扎沟乡。
全县进行区、乡平衡调整后,设3个区,5个人民公社,12个乡,1个乡级镇。
芦花镇(县直属)
芦花区:芦花公社、三打古乡、沙石多乡、红岩乡、麻窝乡。
维古区:维古公社、色尔古公社、木苏公社、瓦钵梁子乡、石碉楼乡、龙坝乡,双溜索乡。
知木林区:乌木树公社、晴朗沟乡、扎窝乡、慈坝乡、麦扎沟乡。
1961年5月18日,芦花公社划竹格都、铁别、罗坝街、日多4个大队,新设置罗坝街乡,停办乌木树、木苏、维古、色尔古4个人民公社,改为乡建制;划乌木树部分村寨新设置知木林乡。
1962年春,芦花公社划出二古鲁、热拉、泽盖、谷汝4个大队,新设置泽盖人民公社。5月2日至25日,龙坝乡划部分村寨,新设置洛多乡;晴朗沟乡划部分村寨,新设置知尔乡,又增设色尔古、西尔、扎窝3个区。
1962年全县设置6个区,2个人民公社,20个乡,1个镇,即:芦花镇(县直属)芦花区:芦花公社、泽盖公社、沙石多乡、三打古乡、罗坝街乡。西尔区:红岩乡、麻窝乡、双溜索乡。维古区:木苏乡、维古乡、洛多乡、龙坝乡。色尔古区:色尔古乡、瓦体梁子乡、石碉楼乡。扎窝区:扎窝乡、晴朗乡、知尔乡。知木林区:慈坝乡、知木林乡、乌木树乡、麦扎乡。
1965年3月,三打古乡合于泽盖公社,定名泽盖公社;罗坝街乡合于芦花公社,取名芦花公社;知尔乡合于晴朗乡,取名晴朗乡;乌木树乡合于知木林乡,取名知木林乡;色尔古区合于维古区,取名维古区;扎窝区合于知木林区,取名知木林区。
1965年全县划为4个区,2个人民公社,16个乡,1个镇,即:芦花镇(县直属)芦花区:芦花公社、泽盖公社、沙石多乡。西尔区:红岩乡、麻窝乡、双溜索乡。维古区:木苏乡、维古乡、瓦钵梁子乡、龙坝乡、洛多乡、石碉楼乡、色尔古乡。知木林区:晴朗乡、扎窝乡、慈坝乡、知木林乡、麦扎乡。
1967年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建立1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设置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5月12日,全县各人民公社取销管理委员会,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3年春,取销各公社“红色”及“革命”两词,恢复原有地名名称。
1984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人民政府,名不变。
1992年,黑水县辖4个区,即:芦花区、西尔区、维古区、知木林区。18个乡,即:泽盖乡、芦花乡、沙石多乡、麻窝乡、红岩乡、双溜索乡、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乡、色尔古乡、知木林乡、慈坝乡、扎窝乡、晴朗乡、麦扎乡。1个镇,即芦花镇。2个居民委员会,即芦花镇第一居民委员会、第二居民委员会。
1992年12月,根据中央、省、州文件精神,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按川委发《关于调整区、乡(镇)建制的通知》、川府民政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黑水县调整乡镇建制的批复》的要求,于1992年12月28日,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芦花、西尔、维古、知木林4个区公所;撤销麦扎、芦花、泽盖3个乡,将原芦花乡、泽盖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芦花镇管辖,设置卡龙镇辖原麦扎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区公所和调整乡镇建制后,全县设2个镇,即芦花镇、卡龙镇。15个乡,即沙石多乡、麻窝乡、红岩乡、双溜索乡、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乡、色尔古乡、知木林乡、慈坝乡、扎窝乡、晴朗乡。3个居民委员会,即:芦花镇第一居民委员会,第二居民委员会,卡龙镇居民委员会。124个行政村,331个村民小组。
1993年辖1镇、4区、18乡,123个村民委员会,331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
1996年,麦扎乡改为卡龙镇。
2014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黑水县色尔古乡设立色尔古镇,镇人民政府驻色尔古村,辖色尔古乡所属行政区域。
2020年,撤销双溜索乡、木苏乡,设立木苏镇,以原双溜索乡和原木苏乡所属行政区域为木苏镇行政区域,木苏镇人民政府驻徐古村一组31号。撤销沙石多乡,设立沙石多镇。撤销知木林乡,设立知木林镇。撤销扎窝乡,设立扎窝镇。
2023年,黑水县辖沙石多、芦花、西尔、卡龙、木苏、色尔古、知木林、扎窝8个镇,石碉楼、维古、洛多、龙坝、晴朗、瓦钵、慈坝7个乡,有居民委员会4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329个。
目前全县设8个镇(芦花镇、卡龙镇、沙石多镇、西尔镇、木苏镇、色尔古镇、知木林镇、扎窝镇),7个乡(维古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慈坝乡、晴朗乡),4个居民委员会,100个行政村。
大美四川欢迎您!
来源:古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