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不止于“解释中国”,更在于“丰富世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2:34 1

摘要:在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核心任务。这一体系不仅关乎学术话语权的重塑,也关系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独特智慧与方案。以下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路径四个维度

◇世界中国学的知识生产,目标不应止于“解释中国”,更在于通过解释中国来“丰富人类”。

在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核心任务。这一体系不仅关乎学术话语权的重塑,也关系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独特智慧与方案。以下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路径四个维度,探讨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点。

本体论突破:重塑叙述框架的“中国主体”

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任务,在于实现从“他者叙述”到“主体叙述”的根本转变,即“重塑主体”。传统西方中国学研究常常受“以西方为衡量标准”的惯性思维影响,将中国视为需要被西方理论解释的被动客体,由外部理论进行定义和裁量。以西方为叙事主体审视打量中国,虽然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一系列对中国的轻视偏见、误解误读误判以及话语牢笼。这种叙事模式难以理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的深层逻辑,无法解释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遮蔽了大量中国独特的思想贡献。

“重塑主体”,意味着世界中国学必须确立一个核心原则:中国自身的历史连续性、文明独特性及其当代实践,是生成关于中国知识的本源性和规定性力量。这首先是一个民族的学术自觉,而不是走向排外,强调的是认知的出发点必须内在于中国。只有当中国首先被确认为一个自觉、自为的文明主体,世界中国学才能摆脱刻板化标签,与国际学术界以平等姿态进行深度对话。

“重塑主体”,要求我们打破西方话语的精神枷锁,扭转学术心态上的“妄自菲薄”,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开启这一宏大工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母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如“天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义利之辨”“大同”“和为贵”等,这些内生的原创性思想贡献不仅有助于准确描述中国,对西方现代性困境也有反思价值。相比于西方话语的“冲突博弈论”与“陷阱论”,中国思路优先考虑人类生存的整体性与和谐包容,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全球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通过主体重塑,世界中国学就不仅是“关于中国”的知识,更是“为了世界”贡献的智慧。

方法论创新:“两个结合”与“互为主体”

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创新是其关键,核心在于突破西方理论依附、重塑知识生产逻辑。

坚持“两个结合”是方法论创新的基石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和深化了这一重要论断。它要求研究不能悬浮于抽象理论,而必须深植于中国的历史与实践土壤。“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方法论创新必须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汲取问题意识,而非从西方理论议程中派生问题;“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要求我们超越将传统简单视为“遗产”的视角,而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积淀作为活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思想资源。这从根本上确保了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和原创性,避免了成为西方理论的“注脚”。

在此基础上,方法论创新的关键转向是推动“以中国为方法”的认知范式革命。这一根本变革要求,将中国从被观察、被分析的“研究对象”或“案例”,提升转变为有机的文明“主体”。研究的出发点不再是验证某种西方理论的普适性,而是以中国的内在脉络和中国经验为起点,去理解其自身发展的动力与规律,并从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

同时,“以中国为方法”,并非走向自我封闭,而必须与“互为主体”“双向比较”的开放视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方法论创新的完整闭环。世界中国学并非要建立一种新的中心主义,而是要在与全球学术界的平等互动中,确立一种“视域融合”: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在双向镜照中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他者,实现本土知识与世界知识的双向激活与再生产。

价值论重构:从“特殊经验”到“普遍知识”的升华

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其深层使命在于实现从“特殊经验”到“普遍知识”的价值论重构。这一重构是其知识体系实现自主性与全球影响力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学在国际学术格局中常被定位为“区域研究”,其知识生产和研究议程往往由西方的理论辩论和关切所设定。例如,反复争论“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等,这导致学科知识生产在世界学术舞台的“边缘化”和“特殊化”,严重削弱了其参与人类共同议题的对话能力。因此,价值论重构就是要打破“特殊-普遍”的二元叙事,建立双向祛魅的认知框架:既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将普遍性等同于西方经验的迷思,也超越自我东方化的特殊主义叙事。

价值论重构要求我们从“特殊”中提炼“普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治理模式、减贫成就等,其背后可能包含了对发展、治理、现代化等人类共同问题的全新解决方案,其全球价值不应被遮蔽。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所体现的“国家能力介入实现社会公平”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治理逻辑,即是对全球减贫与发展这一普遍议题的重大知识贡献。同时,要求我们在对话中重构“普遍”。中国在粮食安全、数字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发展典范,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总结升华。最终,价值论重构意味着世界中国学的知识生产,目标不应止于“解释中国”,更在于通过解释中国来“丰富人类”。唯有完成从“特殊经验”到“普遍知识”的价值论飞跃,世界中国学才能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成为能够与世界深度对话、为人类文明注入新活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实践路径: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协同

在实践层面,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进行系统化推进。

首先是知识生产,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重点把握当代改革的生动实践,提炼出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原创标识性概念理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共同富裕”“人民城市”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实践者的一手经验应该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

其次在知识传播方面,需要创新话语转换机制,实现有效国际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需要站在受众角度,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深层经济社会问题、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避免单方面的自我宣扬。在传播方式上,应积极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传播渠道,包括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学术期刊、国际会议等,在多样化传播中提升国际交流与对话能力。

第三是话语叙事的协同。要打破海外中国叙事与本土中国叙事各自为政的格局,构建一套更具解释力的中国叙事。核心在于从“各自独白”转向“建设性对话”,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既源于中国现实、又具有全球可理解性的“共享叙事框架”。这是一场深刻的“话语生态革命”,要求中国学者具备更强的理论提炼和国际对话能力,也要求海外学者放下偏见、深入田野。其最终成果,将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叙事,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在对话和辩论中不断演进、能被世界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故事”版本。

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深远的文化工程和学术革命,关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世界文明新形态的塑造。这不仅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也将为全球知识体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纽带,连接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特殊与普遍,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