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本该是唇枪舌剑、神仙打架的政治辩论会,为什么到头来最出圈、最响亮的,反而是从会场大门外头传来的一声怒吼——“不要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能把一个西装革履的参选人,硬生生逼得像个被黄牛骗了票的粉丝,在众目睽睽之下,斯文扫地,当场发飙?
一场本该是唇枪舌剑、神仙打架的政治辩论会,为什么到头来最出圈、最响亮的,反而是从会场大门外头传来的一声怒吼——“不要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能把一个西装革履的参选人,硬生生逼得像个被黄牛骗了票的粉丝,在众目睽睽之下,斯文扫地,当场发飙?
这事儿的主角,叫卓伯源,以前当过彰化县长,这次也是国民党主席选举里过了资格审查的正经候选人。可怪就怪在,人家电视台办的这场辩论会,邀请名单上,有张亚中,有罗智强,甚至连请了假的郝龙斌都给留了个空名牌,偏偏就他卓伯源,像个隐形人一样,查无此人。
人家卓伯源能干吗?肯定不干啊。他直接就杀到了电视台楼下,想进去讨个说法。结果呢,连大门都没进去,就被一排工作人员给死死地拦住了。那场面,真的有点黑色幽默。你明明是这场牌局里有资格上桌的玩家,结果连牌桌在哪都看不到,还被门口的保安当成是来砸场子的。那火气,换谁都得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嗓子。那一嗓子吼得是真情实感,把那层所谓的“政治体面”彻底给撕了个稀巴碎。他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们这哪是搞辩论,这分明就是早就搭好了戏台子,连谁唱主角谁跑龙套都内定好了,合起伙来演戏给我看呢!
这下可就有意思了。楼下闹得不可开交,楼上会场里正襟危坐、等着聚光灯的那几位,处境就变得相当微妙了。一场本该是路线之争的“华山论剑”,硬生生被场外的闹剧抢走了所有风头。
当然,主办辩论的电视台后来也出来说话了。他们的解释听起来也挺“专业”的,说之所以没请卓伯源,是参考了好几份最新的民意调查数据。说白了,就是卓伯源在那些民调里的支持率一直垫底,跟前面几位差得有点远。为了保证辩论的“可看性”和话题的“聚焦度”,他们就只请了民调高的那几位。
这个理由,你听着好像有点道理,毕竟媒体嘛,总要考虑收视率。可卓伯源那边就不认这个账。他觉得这根本不是收视率的事,而是原则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是通过了党内合法程序、拿到参选资格的候选人,就应该有平等发声的机会。用商业世界的“民调数据”来决定谁有资格上政治辩论的舞台,这本身就是对选举程序的一种羞辱和践踏。
你看,这事儿就成了一个“罗生门”。一边是媒体的“数据正义”,追求效率和传播效果;另一边是参选人的“程序正义”,要求绝对的公平和机会均等。这两种逻辑撞在一起,到底谁对谁错?在一场关乎一个大党未来走向的选举里,到底是让节目更好看重要,还是保障每个参与者的基本权利更重要?这问题,一下子就变得尖锐起来。
就在场外一地鸡毛的时候,真正的高手,在场内已经开始布局了。会场里的其他几位参选人,反应也是各不相同,段位高下,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罗智强,他的反应就比较四平八稳,呼吁大家要团结,建议党中央应该自己出来主持公道,办一场所有人都参加的辩论会。这话说得滴水不漏,谁也得罪不了,是标准的“安全牌”。
而另一位候选人张亚中呢,好像没太受场外风波的影响,他的重心还是放在阐述自己的核心政见上,比如怎么处理两岸关系之类的。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外面的事是外面的事,我得抓紧时间把我该说的话说完,体现出一种“理念优先”的风格。
但要说这里头玩得最漂亮的,还得是郑丽文。她没有和稀泥,也没假惺惺地出来打圆场,而是直接一套组合拳,完成了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操作。
她先是第一时间公开站出来力挺卓伯源,旗帜鲜明地站在“被欺负”的这一边,把自己和“不公平”这三个字撇得干干净净,一下子就抢占了道德高地,赢得了不少同情分。
紧接着,她话锋一转,没去纠结卓伯源个人有多委屈,而是直接把矛头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她说,党主席选举这么大的事,怎么能让一家媒体给包办了呢?这不就等于把裁判的哨子,直接塞到某个队的铁杆粉丝手里吗?你看,她巧妙地把一个具体的人事纠纷,拔高到了整个选举制度的健康问题上,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还避免了直接跟媒体撕破脸。
最后,也是最厉害的一步,她顺势就抛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她说,别指望一场电视辩论了,国民党总部应该自己动起来,到全台湾去搞巡回的政见发表会,让每个地方的党员都能听到所有候选人的声音。这一下子,她就从一个争位子的“竞争者”,摇身一变成了为全党前途长远规划的“擘画者”。
这几招下来,郑丽文的形象立马就跟其他人拉开了差距。她太清楚了,现在的国民党,最缺的不是口才好的辩手,而是一种能把四分五裂的人心重新粘合起来的力量。所以她喊团结,谈制度,放眼未来,这份手腕和视野,确实高明。
说白了,卓伯源那一声愤怒的吼叫,就像一根针,正好扎破了国民党内部那个早就熟透了的脓包。这些年,这个百年老店内部的山头林立、利益纠葛,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一场选举,表面上看是理念之争,底下却是各种人情世故、资源交换的暗流在涌动。媒体到底请谁不请谁,这背后的水,恐怕比辩论稿里的口水要深得多。
后来我看到,有些政治评论员,比如黄暐瀚,也提到过,这种“程序争议”在国民党内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党内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协调机制,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各个山头各自为战。一张小小的辩论会入场券,背后牵动的可能是复杂的派系利益。
事后,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反应也挺尴尬的。他们赶紧发了个声明,一方面跟这家媒体的辩论会“切割”,说这是媒体自办的,跟官方无关;另一方面又赶紧承诺,说党中央会另外举办官方的政见发表会,保证让所有候选人都能公平发言。这种被动“灭火”的姿态,恰恰也说明了他们在主导选举议程上的力不从心。
你看,到头来,卓伯源虽然在电视台楼下输了面子,却意外地成了“被霸凌者”的符号,赚足了同情分,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而郑丽文呢,更是兵不血刃,借着这场风波,成功地给自己贴上了“有格局、顾大局”的亮眼标签,成了最大的政治赢家。
一场辩论会,真正的主角甚至都没能进场,这出荒诞剧的背后,或许才是这场选举最真实的模样。
来源:陈泳飞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