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撒贝宁和陈好最近合体,但不是为了拍戏,而是为了实地探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的“绿色奇迹”。听起来很有些穿越感——一位是金牌主持人,一位是曾经霸屏的“万人迷”,如今却在黄土高原的一角为“绿水青山”站台?
撒贝宁和陈好最近合体,但不是为了拍戏,而是为了实地探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的“绿色奇迹”。听起来很有些穿越感——一位是金牌主持人,一位是曾经霸屏的“万人迷”,如今却在黄土高原的一角为“绿水青山”站台?
别急,我们聊聊这背后的故事。就在不久之前,CCTV-1的《山水间的家》栏目组走进了这个村子,撒老师在镜头前侃侃而谈,陈好老师被绿意盎然的景象抓住了眼球,而咱们大伙注意的,却是背后这片地皮的“前世今生”。曾经,这里黄土漫天、山坡光秃,放眼望去一片萧瑟。而如今,绿树成荫、生态富饶不说,连“富美”这两个字都显得轻描淡写。
看到撒贝宁和陈好脸上的惊讶,你就会明白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绿化,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绿色革命”。而这个村子的蜕变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代代村民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怎么形容呢?就像一部现实版慢热的“山海情”,没有蜜汁套路和意外反转,靠的全是脚踏实地的坚持。这年头,看惯了短视频里的“XXX实现财富自由”,高西沟人的故事反倒让人感动得想掉眼泪。
这一次的节目中,陈好在现场直呼被震撼到,她说,“这份绿色来之不易。”她还感慨,年轻人应该珍惜村子今天的红火日子,并主动接过守护绿水青山的接力棒。听到这番话,你有没有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话题?虽然大家都说“环境问题很重要”,但愿意脚踏实地把它变成现实的年轻人又有多少?
节目上,也有人喊话年轻观众:“人家几十年才熬过来这一片绿,我们总不该再让它重回荒凉吧?”这是个现实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村子的未来,更是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的大计。看着这集节目,你很可能会发自内心地问: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算是“可持续”?是光靠大城市的高楼林立和GDP曲线?还是像高西沟这样,让乡村既养得住人,又留得住绿?
撒贝宁作为一个专业“金句输出机”,当然也没闲着。他在节目现场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村民不仅在种树,更是在播种希望。他呼吁年轻人能够抓住机会,将乡村振兴的任务与环保责任扛在肩上。他的话并没有过多煽情,但就是这个实实在在的姿态给人一种踏实而长久的力量感。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村庄未来靠什么走得更远?这片“绿富美”的精神内核又如何传递到更多地方?如果守护环保只是停留在动嘴皮子上,那么不管拍多少节目,出多少新闻,终究也只是空谈。反观高西沟模式,有两个字值得深思——“共识”。这是全村人几十年来用无数汗水换来的“环境观”,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的责任心。
年轻人是未来的主力。正如陈好、撒贝宁的呼吁,说一次容易,接力却需要足够多的人认真对待。在这个四季分明、变化多端的时代,绿意盎然是一时的努力,但它存在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我们:不要短视,不要“图方便”,环境可容不得我们再任性下去。
想问一句,屏幕前的你还会抱着“山高水长,与我无关”的心态看待这些事吗?绿水青山的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跑道,这“接力赛”可不兴耽搁,交到了你的手里,你又会怎样跑下去?
来源:王晶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