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十五届读书节 | 烟火中的风雅——品味《随园食单》分享会成功举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1:44 1

摘要:9月26日,“烟火中的风雅——品味《随园食单》分享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自然艺术研究院·泥蜂舍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作为校第十五届读书节“品味江南生活美学:袁枚《随园食单》阅读分享活动”的延续,邀请获奖读者及嘉宾在金秋时节再次走进清代文人袁枚的饮食世界,感受江

9月26日,“烟火中的风雅——品味《随园食单》分享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自然艺术研究院·泥蜂舍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作为校第十五届读书节“品味江南生活美学:袁枚《随园食单》阅读分享活动”的延续,邀请获奖读者及嘉宾在金秋时节再次走进清代文人袁枚的饮食世界,感受江南风雅与日常烟火的交融。

三大发现:重读《随园食单》的新视角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员姜晓云首先以自己反复阅读《随园食单》后的“三大发现”为题,带领在场读者细读《随园食单》。一是《随园食单》通常认为共计十二组、326道菜品,但经过反复对比,实为十二组、325道;二是《随园食单》的“南京菜”通常认为只有几十道,实际包括“随园菜”和“金陵菜”共有200多道、占比高达65%;三是《随园食单》里的“随园”及“小仓山”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紧密相关,校园内的南山是小仓山的历史遗存,其东南侧是古随园“香雪海”的所在。随园不仅是袁枚生活美学的试验场,更成为江南文化记忆的载体。

创作分享:以味寻梦,再现《随园食单》风雅

在分享环节,教育科学学院郭林娟同学以《以味寻“梦”,品读江南的风雅与智慧》为题,巧妙串联《随园食单》与《红楼梦》中的饮食叙事。从晨起清茶、午后点心至晚间小酒,勾勒出江南文人一日饮食中的美学节奏。她通过亲身体验绿茶与芡实糕的味觉呼应,阐释了袁枚笔下“茶宜清、点宜巧、酒宜醇”的饮食哲学, 所寻之“梦”既指红楼梦中的宴饮记忆,也隐喻着对江南文人生活中风雅精神的追寻。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浩文同学则在《一鼎烟火见性灵》中,从袁枚“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出发,引申出治学、美学与生活哲学的三重思考。他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反思现代社会中预制菜、效率至上等现象,提出应从古人的饮食智慧中汲取“不苟且”的生活态度,在当代生活中重建生命的质感与分寸。

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雨晴同学分享自己的手绘作品《尹文端公家风肉》,表示在绘制过程中,同样以袁枚“色香味形”为追求,用水彩画的方式尝试表现出色彩灵澈、格调清新的效果,注重色彩搭配与构图平衡,以肥瘦相间的肉片、墨色磁盘与绿色生菜形成视觉呼应。在作品绘制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随园主人袁枚对食材挑选到烹饪技巧,从摆盘到美学享受的整体追求。

《随园食单》离不开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南京师范大学餐饮酒店集团的南山花园酒店位于古随园和小仓山。经过集团餐饮团队两年的研发,新近推出《新随园食单》。本次分享会还邀请研发团队代表与读者分享《新随园食单》的创意开发。

与会嘉宾和获奖读者共同品鉴《新随园食单》复原创新的“随园佳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

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艺术研究院。

本场“烟火中的风雅——品味《随园食单》分享会”连缀古今,以味传情。从《随园食单》中的南京风味,到《新随园食单》的创新实践——随园的烟火不曾熄灭,风雅亦从未远去。它穿越三百年的时空,依然在今日的随园袅袅升腾。食单之外,是延绵的江南文脉,烟火之中,是一座园林、一座城市、一代代江南人的文化记忆。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