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有13岁娃的家长,估计都有过这纠结:一看考试分数就心跳加速,报补习班比自己上班还积极,总怕孩子“掉队”。但跟身边几个养出懂事娃的朋友聊完才明白,13岁这坎儿,成绩真不是“头等大事”,孩子正往青春期里钻,心里的坎、待人的劲儿、扛事的胆,这些“软本事”没跟上,将
家有13岁娃的家长,估计都有过这纠结:一看考试分数就心跳加速,报补习班比自己上班还积极,总怕孩子“掉队”。但跟身边几个养出懂事娃的朋友聊完才明白,13岁这坎儿,成绩真不是“头等大事”,孩子正往青春期里钻,心里的坎、待人的劲儿、扛事的胆,这些“软本事”没跟上,将来比成绩差更让人操心。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5件事比盯分数管用多了。
13岁的娃,情绪跟坐过山车似的,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可能因为你多问一句“作业写了吗”就炸毛。以前我也总忍不住怼:“你这脾气谁惯的?”结果孩子越闹越凶,后来才改了招,先不跟他掰扯“对不对”,先顺着他的话接茬。比如他说“今天同学跟我吵架,真烦”,别立马说“肯定是你也有问题”,而是说“这事换我我也窝火,跟妈说说咋回事?”
你别小瞧这一句,孩子这时候要的不是“道理”,是“有人懂他”。要是总把他的情绪当“无理取闹”,他慢慢就不跟你说了,心里的疙瘩越积越多,比成绩差还难掰过来。
13岁的娃,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日记本锁起来、手机设密码、跟同学聊天不让你看。不少家长慌了,总想着“我得知道他在干啥,不然要学坏”,偷偷翻日记、查手机,结果孩子跟你急眼,亲子关系直接降到冰点。
其实咱得明白,这年纪的孩子,要“面子”更要“空间”。你比如进他房间先敲门,不随便动他的东西,他跟朋友打电话时别凑跟前听。不是不管,是别用“为你好”的名义,把他的“小世界”拆了。有了边界感,他才会觉得“爸妈尊重我”,反而愿意跟你分享点心里话。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放学就捣鼓乐高、画漫画,就急:“有空不刷题,玩这些有啥用?”我邻居家娃以前爱弹吉他,他妈觉得影响学习,把吉他锁起来了,结果孩子跟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走神、回家就躲房间,成绩反而掉得更厉害。后来他妈松了口,让他每周弹两小时,孩子反而踏实多了。
13岁的孩子,学习压力本来就大,那些“没用的兴趣”,其实是他的“出口”,弹弹琴、画画画,能把心里的烦躁捋顺了。你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比起多考几分,一个能自己调节情绪的孩子,将来走得更远。
咱总盼着孩子考高分、拿奖状,可万一他考砸了、比赛输了,你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忍不住说“早让你好好复习,你不听”?这话一出口,孩子心里更慌,下次再遇到事,就怕“输”、不敢试。
我同事的做法特好,她儿子上次月考退了20名,哭着回家,她没骂,反而说:“妈知道你这段时间挺努力的,没考好肯定不好受。咱一起看看试卷,哪题是因为马虎,哪题是真不会,下次咱补上就行。”你看,这样说既没否定孩子的努力,也教他“输了不可怕,找到问题就行”。孩子将来走进社会,哪能事事顺意?“抗挫力”才是他的“硬底气”。
不少家长跟13岁的娃说话,一开口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别总玩手机”,说多了孩子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直接怼“你别管我”。其实不是孩子不听,是咱的“聊天方式”错了。
别总端着“家长架子”,比如晚上一起散步时,别先说“我跟你说个事”,而是问“你们班今天有没有好玩的事?”孩子愿意说了,你再慢慢跟他聊“手机玩太久眼睛会累”“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将来有更多选择”。咱得先当“朋友”,再当“家长”,不然孩子把心门一关,你说啥都没用。
真不是说成绩不重要,而是13岁这年纪,是孩子三观、性格、抗挫力成型的关键期。这些“软本事”养好了,他将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能少走很多弯路。咱别总盯着眼前的分数,多花点心思陪他、懂他、引导他,比啥都强。
来源:吴好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