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口之家过了50岁,孩子成家搬出去后,夜里聊天总忍不住琢磨:往后就咱俩人守着小日子,不碰复杂投资,就靠工资、退休金和手里的积蓄,到底存多少钱才够养老?其实不用瞎猜,就从家庭日常需求算起,3笔家常账理清楚,再一起养成两个小习惯,养老的底气自然就足了。
两口之家过了50岁,孩子成家搬出去后,夜里聊天总忍不住琢磨:往后就咱俩人守着小日子,不碰复杂投资,就靠工资、退休金和手里的积蓄,到底存多少钱才够养老?其实不用瞎猜,就从家庭日常需求算起,3笔家常账理清楚,再一起养成两个小习惯,养老的底气自然就足了。
养老钱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要托着两口之家往后二三十年的柴米油盐。每一笔都照着“一家人安稳过”来算,不用复杂公式,心里有数就不慌。
第一笔是两口之家的日常开销钱,得管够20-30年。每天的三餐买菜、每月的水电燃气物业费、换季添件薄衣、偶尔给孙辈买些小零食,这些都是绕不开的支出。现在每月大概要三四千,可往后钱会慢慢贬值,20年后想维持同样的日子,每月可能得五六千。这笔钱得专门存,最好放银行定期——每月发了收入,先转一部分进去,比如两千到三千,存3年或5年定期,慢慢攒够“每月五六千×20年”的数。等这笔钱够了,两口子每天买菜做饭不用愁,给孙辈的小惊喜也不心疼,这是养老的“定心丸”。
第二笔是家庭医疗备用金,别等急用时抓瞎。过了50岁,两口子难免有个慢病要吃药、定期要体检,万一谁需要康复护理,花钱的地方也不少。这笔钱不能少,至少得留20万左右,就放活期或者3个月的短期定期里,随用随取。虽然有社保医保能报一部分,但自付的检查费、进口药、护工费,还得靠这笔钱托底。手里攥着这笔钱,去医院不用慌,也不用跟孩子开口要,不给他们添负担。
第三笔是家庭灵活周转钱,别让日子太憋屈。比如家里用了多年的家电要换、过年过节给孙辈包红包、想趁天气好跟老伴去周边转两天,这些都需要点灵活钱。不用多,3-5万就够,也存活期。有它在,不用因为换个家电就动“吃饭钱”,也不用因为想出去玩就舍不得,养老日子里有这些小灵活,才不只是“活着”,还能有点甜。
老两口没学过投资,也不想冒险,就靠两个简单的习惯,慢慢攒钱也很稳,还能让日子更齐心。
第一个习惯是“先存养老钱,再花剩下的”。不管是上班的工资,还是退休后的养老金,到账后先一起商量着转一部分去养老账户——比如先转三千去“日常开销钱”的定期,再转一千去“医疗备用金”的活期,剩下的钱再用来过日子。就像把养老钱“藏”起来,不知不觉就攒下了,不会因为忍不住买些没用的东西,把养老钱花光。
第二个习惯是“一起省没必要的开销”。不是委屈自己,是两口子一起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家里已经有不少衣服没穿,就别再买新的;听人推荐的高价保健品,不如每天一起喝杯牛奶、吃个鸡蛋实在;那些不想去的应酬饭局,一起婉拒了,省下来的钱存进“灵活周转钱”里。俩人一起算计着省钱,不觉得委屈,还能多些共同话题,攒钱也成了过日子的小乐趣。
攒养老钱不容易,两口子得一起拎清,别踩这两个坑,不然一家人的辛苦就白费了。
第一个坑是“靠孩子养老,自己不用存”。不是不信孩子,可现在的年轻人,背着房贷、养着自己的小家庭,日子也不轻松。咱自己存够钱,想买点啥、看个病,不用伸手跟孩子要,既不用看别人脸色,也能让孩子轻装上阵,彼此都轻松。养老终究是自己的事,靠自己最踏实。
第二个坑是“信‘快速攒钱’的幌子”。要是有人跟你说“不用投资,半年能赚好几万”“买这个能帮家里攒够养老钱”,千万别信。这些大多是骗局,家里辛苦攒的钱,一旦被骗,想再攒回来就难了。不如把钱安安稳稳放银行,虽然涨得慢,但本金安全,比瞎折腾靠谱多了。
其实50岁后,两口之家的养老够不够,看的不是“存了几百万”,而是“手里的钱能不能撑住俩人的小日子”。有够花的日常钱、能应急的医疗钱、能添甜的灵活钱,再加上每月的退休金,就算不搞投资,日子也能过得踏实。
现在两口子每天一起买菜、散步,看着养老账户的余额慢慢涨,就想着以后能安安稳稳带孙辈、逛公园,偶尔出去短途旅行,心里就特别踏实。养老不用等“攒够了才开始准备”,从现在起,算清这三笔家常账,俩人一起攒、一起规划,就能把晚年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竹林里生活的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