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被央媒点名的陈芋汐,暴露真实困境,全红婵真没说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8:07 1

摘要:很多人看到跳水赛场上的陈芋汐,总觉得她光鲜亮丽,是那种天生就属于冠军领奖台的女孩。可谁又真正在意过赛后她的膝盖上缠着几层肌效贴?

很多人看到跳水赛场上的陈芋汐,总觉得她光鲜亮丽,是那种天生就属于冠军领奖台的女孩。可谁又真正在意过赛后她的膝盖上缠着几层肌效贴?

谁能想到,镜头里那个笑得灿烂的女孩,每次做高难度动作,膝盖都像被针扎一样疼?跳水比赛每次转体入水,水花控制得漂亮极了,可她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在观众席上传递出来。

其实这种伤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东京奥运会周期,陈芋汐身体就开始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对她来说,简直是噩梦。

跳水动作需要极致的平衡和爆发力,可身体一变,原来的感觉全乱了。为了不掉队,她不得不加练,每天重复上百次起跳,有时候饿得胃疼都不敢多吃,生怕体重超标影响动作。

时间久了,膝盖落下了髌腱炎,严重的时候,连楼梯都下不了。

就算德国专家贴的肌效贴能临时止疼,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陈芋汐只能硬扛。

其实全红婵也一样,大家只看到她在东京一战成名,却没看到她每天训练结束后要冰敷四十分钟,甚至连拧瓶盖都要用工具。两个女孩子都在和伤病较劲,却从未在公众面前喊过苦。

有一次直播,全红婵看出陈芋汐腰疼得厉害,直接打断主持人,要求坐着说话,把关心藏在一句“我们站不住了”里。那一刻,谁还会觉得她们之间有传言的“竞争”?

其实这就是同路人的惺惺相惜。

但身体上的痛,远没有网络攻击来得直接。东京奥运会后,全红婵拿金牌成了“国民宠儿”,陈芋汐的银牌却好像成了原罪。

每次两人同场竞技,大家只盯着谁拿第一,仿佛第二名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哪怕她后来以高分拿下全国冠军,评论区依旧有人冷嘲热讽,让人觉得无论她赢还是输,都逃不开被指责的命运。

舆论的压力,比身体的伤更让人喘不过气。为了不让自己被这些声音影响,陈芋汐把微博评论关了,社交平台成了她报成绩的地方。

赢了比赛也不接受采访,默默离开赛场回去继续训练。她的沉默,并没有换来理解,反而让谣言越传越离谱。

甚至有人编造全红婵“被退赛”,把两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女孩裹挟进莫名的舆论风暴里。

平台虽然封了很多账号,清了上千条恶评,但那些扎在心里的话,根本不可能一夜消失。

直到全运会代表团成立大会,陈芋汐才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坦然承认:“一直在承受身体发育的挑战,也面对着伤病和网络的压力。

”她没有抱怨,只说“唯有超越,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是她这些年沉默最有力的回应。

全红婵其实早把真相说透了。她曾在采访里坦言,“只要有她在,我就有底气。”在巴黎奥运会,虽然自己赢了冠军,却抱着陈芋汐说“你真的很棒”。

两个人既是搭档,又是对手,一起把中国女子跳水10米台的成绩推到世界顶端。全红婵那句“谁得金牌都一样,都是中国的”,说出来的格局,比金牌还难得。

外人看不懂的,还有转播时镜头为什么总不拍运动员膝盖。其实是转播手册的规定:对有伤的运动员,尽量只拍上半身,避免暴露绷带。这不是刻意隐瞒,而是给运动员留一点尊严。

陈芋汐自己也说过,希望大家记住自己在跳水池里的样子,而不是满身绷带的样子。她甚至拒绝戴护膝比赛,因为觉得护具会影响动作幅度。

这份倔强,其实是对职业的尊重,更是对集体荣誉的珍视。

我们总喜欢把这些运动员叫做“天才”、叫做“梦之队”,却往往忽略了她们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她们要经历发育的阵痛、伤病的折磨、巨大的比赛压力,还要承受网络上的无端攻击。陈芋汐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而是中国跳水运动员背后的普遍现实。

荣耀背后,是几十倍的辛苦和牺牲。

其实,真正懂她们的,往往还是那些一起在跳水池里摸爬滚打的队友。全红婵那句“她一直很辛苦”,是最简单也最有分量的肯定。

或许,我们都该学会多给这些拼命的孩子们一些善意和理解。

来源:小郑看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