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在一场北上广深的饭局上,你很 容易 会 遇见 这样一位朋友: 他 也许 曾经 大腹便便 ,如今却身材瘦削, 即使 顶着 一张 凹陷 的 脸 也 挡不住 重拾自信 的 容光 。 而 纵使 对方 宣称全靠节食和运动,一个名字也几乎不可避免地在你心头盘
2025 年,在一场北上广深的饭局上,你很 容易 会 遇见 这样一位朋友: 他 也许 曾经 大腹便便 ,如今却身材瘦削, 即使 顶着 一张 凹陷 的 脸 也 挡不住 重拾自信 的 容光 。 而 纵使 对方 宣称全靠节食和运动,一个名字也几乎不可避免地在你心头盘旋:司美格鲁肽。
这款由丹麦药企诺和诺德研制的降糖药,凭借颠覆性的减肥效果,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级的“生活方式药物” 。 2025 年上半年,它以 165 亿美元的销售额,登顶全球 “ 药王 ” 。
市场教育 已经 完成 , 就像曾经的肉毒素和近视手术,使用它的人群正在迅速“平民化” 。当你被朋友的变化所刺激,打开社交平台搜索时,却 又 发现一个新世界:依苏帕格鲁肽、玛仕度肽、利拉鲁肽……一大批名字拗口,但看起来 药效 更 长 、价格更便宜,且同样由正规厂商生产的“同款”药物正在涌现 。
一座 金矿里 不可能 只有一个 淘金者 , 一场围绕“减肥神药”的围剿已在看不见的地方布局。司美格鲁肽核心化合物专利将在 2026 年后在等多个国家到期,这意味着届时一大批价格便宜得多的类似药将迎来上市潮。
中国将是第一个专利到期的国家。内卷大战看起来不可避免。根据腾讯新闻《潜望》的不完全统计,仅在国内申请上市的司美格鲁肽类似药就已多达八家,另有十几家同类药物处于关键的 II/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 。
不难预 见 , 接下来 , 就像 曾经 的 中国 智能 手机 , 电动车 或者 是 模拟芯片 , 本土玩家 会 用 最中国化的规模化生产和价格战,冲击 外资 用专利和品牌建立的护城河。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竞争,这是一场 千亿 财富分配。发令枪的倒计时已经开启,谁能率先冲线,谁就能在这 场 竞争 中,分得最肥美的一杯羹 。
GLP-1 ,一座金矿
要理解这场争夺的重要程度,首先需要理解司美格鲁肽属于的 GLP-1 类药物究竟是怎样一座巨大的金矿。
GLP-1 (胰高糖素样肽 -1 )最初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靶点进入人们视野。它是一种肠促胰素,能在进食后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控制血糖,且引发低血糖的风险极低。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
诺和诺德以生产胰岛素起家,在糖尿病治疗上拥有超过百年历史。 2017 年和 2021 年,司美格鲁肽的 2 型糖尿病和减重适应证先后在美获批,从此销售额接近每年翻倍。 2024 年,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的总销售额达到 292.96 亿美元,与当年的全球“药王”——默沙东的 K 药( Keytruda ) 294.82 亿美元的销售额已是近在咫尺 。
诺和诺德的股价也在强劲的业绩助推下一路飙涨,并在 2024 年 7 月跻身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前三,一度超越法国奢侈品巨头 LVMH 成为欧洲市值最高企业。
驱动这一 飙升 的,已不再是单一的降糖市场。 2025 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显示: 司美格鲁肽 产品 矩阵 里 的 诺和泰 (Ozempic) :用于 2 型糖尿病,销售额为 96.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 。诺和忻 (Rybelsus) :口服糖尿病药物,销售额为 16.7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 。诺和盈 (Wegovy) :用于肥胖症,销售额 54.58 亿美元,同比实现了惊人的 78% 增长率 。
Wegovy 的狂飙表明,司美格鲁肽的增长驱动力已经从糖尿病市场 , 转向了对更广阔的肥胖症市场的开拓 。
随着全球肥胖人口的激增,减重早已从一个关乎“美”的消费级需求,升级为一个关乎健康的公共卫生议题。司美格鲁肽切中了这个从“可选”到“刚需”的痛点, 也就 打开了百倍于糖尿病市场的商业想象空间 。
这还不是终点。从脂肪肝、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获益到肾病、睡眠呼吸暂停, GLP-1 药物的临床研究不断拓宽其应用边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积极数据公布。市场普遍预测, GLP-1 将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神药”,更有可能成为一种覆盖多种代谢类疾病的药物。
各大投行纷纷上调预期,高盛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GLP-1 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 亿美元。巴克莱银行认为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 1500 亿美元。
除了司美格鲁肽之外,目前全球最新一代的 GLP-1 药物中的另一个重磅角色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生产的替尔泊肽。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一系列临床数据显示,替尔泊肽在减重效果上表现得甚至比司美格鲁肽还要优秀。特斯拉 CEO 马斯克去年曾在社交媒体上称,他已经用效果更好的替尔泊肽,代替了司美格鲁肽。
2025 年上半年,替尔泊肽的全球销售额超过 140 亿美元,紧随司美格鲁肽和 K 药跻身全球最畅销药品前三。这也助推礼来登顶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药公司。
双巨头的竞争,共同推高 GLP-1 赛道的价值。 而 2026 年的专利到期, 意味着 由外资巨头垄断的时代即将终结。一场关乎千亿市场归属的本土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
赛道不仅拥挤,还不可预测
诺和诺德的焦虑,早已写在了它的股价上。 2025 年 9 月,其股价在 54-57 美元区间徘徊,与一年前 138.62 美元的高点相比,市值蒸发已超过 4000 亿美元 。
市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期,诺和诺德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 9000 人,并颇为讽刺地表示,裁员节省的资金将被重新投入到糖尿病和肥胖症。
太多 竞争者 在虎视眈眈 。彭博 2024 年的一项分析报告称,全球在研发减重药物有 90 多家药企,大部分是基于 GLP-1 的治疗方案。有 逾 120 种药物 处于 临床开发阶段,约 30% 为中资药企。
摩熵医药 数据 显示,中国 GLP-1 药物市场从 2019 年 12.49 亿元攀升至 2023 年 87.38 亿元,其预测, 2030 年超重 / 肥胖适应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73 亿元, 2 型糖尿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5 亿元。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等适应症预计 2030 年起逐步贡献收入。预计至 2030 年,中国 GLP-1 药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330 亿元。
而目前诺和诺德和礼来几乎占据中国 GLP-1 药物市场 95% 的市场份额,国产药物的市占率仅有个位数。
中国的玩家背景不同、打法各异,至少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药企。这类企业以华东医药( 000963.SZ )、齐鲁制药等为代表,他们拥有资本实力、成熟的研发管线、商业化团队,打法稳健而全面,追求的是集团军式的整体推进。
以华东医药为例,其采取了“自主研发 + 外部引进”的两条腿走路策略 。一方面,它通过仿制,成功拿下了诺和诺德上一代 GLP-1 产品利拉鲁肽的生物类似药上市资格,成为国内首批拥有合规 GLP-1 类减肥药物的企业之一,抢占市场先机 。另一方面,它在长效、口服等多个创新方向上加码,其自主研发的司美格鲁肽类似药,进度也居国内第一梯队。
第二类是新锐药企。这类企业以信达生物( 01801.HK )、银诺医药( 02591.HK )、博瑞医药( 688166.SH )等为代表,他们是中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创新生物科技公司( Biotech )的缩影 。 他们 虽小 , 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身段柔软 , 他们的 逻辑 是 既然在规模和速度上难以与巨头正面抗衡,就在“创新”上做 文章 。
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开发的玛仕度肽是这个阵营中的明星产品 。它是一款 GLP-1R/GCGR 双靶点激动剂,除了降糖减重,临床数据显示其在改善脂肪肝方面也具有潜力。
而 刚刚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 02591.HK ),其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与国内多数企业不同,银诺医药从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计划在东南亚、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进行注册申报和市场准入 。
第三类是跨界玩家。这个阵营背景最多元 。
有以原料药起家的企业,如九源基因、诺泰生物。他们在多肽药物上游生产环节拥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试图通过向下游的制剂领域延伸,完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
有寻求“第二曲线”的药企。例如,曾经的“胰岛素茅”甘李药业( 603087.SH )。在集采的压力下,其胰岛素业务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GLP-1 赛道因此被其视为救命稻草 。其研发的博凡格鲁肽甚至启动了与替尔泊肽进行“头对头”比较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还有那些业务上看似毫不相关的闯入者。例如,凭借代理默沙东的 HPV 九价疫苗而声名鹊起的智飞生物( 300122.SZ ),通过收购宸安生物 100% 的股权,将两款司美格鲁肽相关产品收入囊中 。
甚至水泥大佬也来了。主营水泥建材的上市公司四川双马( 000935.SZ )在 2024 年 10 月通过收购多肽原料药企业深圳健元医药,也跨界杀入战局 。
整个赛道不仅可以用拥挤来形容,还变得不可预测 。
价格战在眼前了
尽管各路玩家摩拳擦掌,但目前申报上市的 8 款国产药物仍 集中 在 2 型糖尿病适应症,减重适应症多处于临床Ⅲ期阶段,距离合规用于减重尚需时间。
但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答案是,想要在内卷大赛中分得一杯羹,中国企业先要做到差异化。
目前各家交出的答案里,第一个方向是多靶点。单纯的模仿之路正在越走越窄。司美格鲁肽是单靶点 GLP-1 激动剂,而双靶点的替尔泊肽在减重效果上更具优势。替尔泊肽的成功已经证明,市场正在朝着多靶点疗法的方向演进 。对于那些仅仅聚焦于仿制司美格鲁肽的国内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的风险是,产品上市即是技术落后之时。
第二个方向就是扩展治疗领域。诺和诺德 自己 就 正在 这么做,其正在努力向中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 MASH )扩展。
考虑 到 中国 人 的 肥胖 以 腹性 肥胖 为主 , 这也是 多 家 中国企业 在 扩展 的 方向 。
第三个方向是口服。尽管当前市场以注射剂型为主导,但口服剂型由于更方便,想象空间更大 。 一款高效口服药物的问世,有望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第四个方向是给药周期。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已经由周制剂 , 拓展到双周制剂甚至是月制剂 , 且 这一周期 还在 探索 继续 延长 。
不过 , 尽管 企业们 努力 创新 , 惨烈的价格战 也 近在眼前 。目前,用于降糖的司美格鲁肽在医保报销后,年费用仍需数千元;而自费用于减重的年费用,则高达上万元。可以预见,国产药上市后,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以价换量”将成为最直接、最普遍的策略 。
尤其是在中国集采政策背景下, 当 多家 国产 替代 药获批上市,集采 随之 启动,企业利润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届时 , 谁的产品差异化更强、生产工艺更优、规模效应更大、成本控制能力更强,谁就更可能突出重围。
资本市场也在屏息等待。目前, 由于 产品 进度 和 表现 不同 , 几家已上市的 GLP-1 概念股表现 已经 分化:九源基因( 02566.HK ) 发行价为 12.42 港元 / 股,目前价格 11.470 港元 / 股;派格生物( 02565.HK )的发行价为 15.6 港元 / 股,目前价格 55.2 港元 / 股。银诺医药( 02591.HK )发行价为 18.68 港元 / 股,目前价格 41.6 港元 / 股。
9 月 23 日,同属这一赛道的先为达生物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这家获得腾讯和 IDG 资本青睐的公司,其核心 GLP-1 产品预计在 2026 年——也即是专利到期的关键年份——上市。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