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起湛江湾,轻抚金沙湾畔遥望碧海的“奥运女神”雕塑,掠过海滨公园扬帆搏浪的帆板女王铜像,穿过于街头的“跳水冠军”主题公交候车亭。被大海拥抱着的湛江,从不缺乏从潮头浪尖涌起的动感,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爱,早已不局限于赛场,它刻进城市的肌理中,涌动于日常的呼吸里。
湛江金沙湾青少年运动场里,踩着滑板的孩子。 记者刘冀城 摄
风起湛江湾,轻抚金沙湾畔遥望碧海的“奥运女神”雕塑,掠过海滨公园扬帆搏浪的帆板女王铜像,穿过于街头的“跳水冠军”主题公交候车亭。被大海拥抱着的湛江,从不缺乏从潮头浪尖涌起的动感,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爱,早已不局限于赛场,它刻进城市的肌理中,涌动于日常的呼吸里。
精英引领,筑梦全运
在今年成都世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国滑水队员徐露在摩托艇牵引下踏水前行,于交错瞬间点燃水中主火炬,水火交融的壮观场面赢得世界瞩目。而她也不负众望,在随后的比赛中荣获滑水女子尾波滑水自由式冠军。从备赛到点火仪式的彩排,都离不开被誉为“冠军的摇篮”的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所提供的全方位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该校管理的国家蹼泳队已在国际大赛中斩获近500枚蹼泳金牌。在世界运动会备战期间,该校圆满完成了成都世运会残疾人自由潜水、蹼泳、滑水项目备战参赛及服务保障任务,三支集训队伍更是取得了7金2银1铜、破3项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金牌贡献率达到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20%。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自由潜水项目队伍全部为湛江籍运动员,从“零起点”到“领奖台”,最终收获4枚金牌、破2项世界纪录。
湛江潜水运动学校的训练馆内,教练员的教导声与运动员的击水声此起彼伏。
“我们不仅培养冠军,更希望将水上运动的种子播撒到每个湛江人心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湛江潜校正打开大门,积极开展“三大行动”,包括冬夏令营、市工会合作培训和“五进”(进企业、进行业、进协会、进工会、进学校)推广计划。2025年,该校举办的多期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400余名8-17岁青少年参加,其中湛江本地学员超过200人。活动内容涵盖蹼泳、滑水、潜水等专业技能训练,还融入了海洋知识讲座、环保主题绘画及团队拓展等多元课外模块。
来自内蒙古的营员任炫恺激动地说:“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潜水,这次能亲自下水体验,感觉特别神奇!”
与此同时,该校与湛江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合作开展游泳普及活动,已培训800余名游泳初学者,社会反响热烈。该校全年对外开放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等场馆,并引进马拉松、铁人三项、短道速滑等项目队伍来校训练,形成了多元化的训练体系。
目前,该校正与市旅控集团合作,共同推进特呈岛索道滑水公园、森林公园水上体育公园及军博园等多个重点项目落地。
举办高规格赛事是该校推动水上运动普及的重要方式。全国滑水锦标赛连续十余年在湖光岩风景区举办,今年11月还将举办“湛江国际潜水大赛”,包括亚洲蹼泳锦标赛、水肺潜水公开赛和滑水俱乐部冠军赛三大赛事。
为推动项目创新和标准建设,湛江潜校正在制定水上体育公园建设标准,计划首先在森林公园进行试点,打造集训练、赛事、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上运动基地。
全民参与,活力港城
清晨,市体育中心的智慧健身步道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晨练的市民。这条2021年建成的全省第二条无感智慧健身步道,配备着人脸识别AI摄像头、户外体测设备等13件智能装置,三年来已累计接待健身市民216万人次。
“现在锻炼太方便了,刷个脸就能记录运动数据,还能和朋友们比拼步数。”正在步道上健走的市民李先生说。2025年,全民健身广场新增20套健身器材,这些设施因实用性强、贴近市民需求,日均使用人数达2000人次。
据统计,2025年7月至8月期间,市体育中心每周接待运动人次约2.1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持续热门,尤其是篮球场地在周末经常供不应求。
为保障各类运动项目有序开展,市体育中心推行“互联网+预订”模式,实现场馆线上预约、实时更新,避免资源空置与使用冲突。
全运东风,遍拂城市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相关赛事落户湛江,这座城市的运动氛围愈发浓厚。
市体育中心自202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024年北部湾城市(湛江)第九届体育舞蹈公开赛、2024年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2025年全国青少年空手道U系列赛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这些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当前,湛江市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群众体育赛事丰富多元,如“村BA”“村超”、马拉松、龙舟赛等赛事活动广泛开展;“水上运动之城”建设成效显著,跳水、帆船、桨板等项目竞技与普及并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扎实推进,每年为约8000名市民提供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
市体育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承办全运会将为湛江全民健身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专业运动员训练基地到市民健身场所,从国际大赛到社区运动会,湛江正在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湛江日报 记者陈逸卓 黄芷倩)
来源:文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