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战旗的故事——杨靖宇支队(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0:40 2

摘要: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视频截图)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视频截图)

杨靖宇支队

通化支队前身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率部辗转白山黑水,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2月,杨靖宇带领抗联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将该支队命名为“杨靖宇支队”。

——中国军网

杨靖宇舍生取义

1940年2月23日上午,杨靖宇来到了距濛江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道崴子,在这里,他见到了四个打柴人,杨靖宇见他们都是农民,便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拿出钱来,请他们购买两袋白面和一双棉鞋。那些人虽然不知道他是杨靖宇,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已明白他是抗日人员,便劝他说:“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会对投降者杀头的。”但杨靖宇是“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无耻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对于杨靖宇来说,功名视若粪土、富贵不啻浮云。他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良心不允许这样做,这样做也对不起广大人民。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外国人投降的!”

在杨靖宇的劝说下,那几个人同意购买白面和棉鞋,并和杨靖宇约定了见面和送货地点。然而,其中为首的伪牌长赵廷喜在归途中遇见了特务李正新,二人立即一起去保安村伪警察分驻所告密,伪县公署警务科科长王士洪接到保安村伪警察分驻所的上报后,立即报告其主子岸谷隆一郎。岸谷隆一郎接到“保安屯西方约五满里(即华里——引者注)的地点,有一个男子汉向四名在那里打柴的农民说:给弄来两袋白面和棉鞋,高价给你们钱,并拿出一大叠钱给他们看着,还约定了接受的地点”的报告后,从其中“身高五尺七寸、脸长八寸、大眼睛,穿类似军衣的服装和朝鲜鞋”的体貌特征,初步判断此人就是杨靖宇。“但是那时,讨伐队几乎都到外地搜查去了,警察队本部为了应付万一,留下唐大队的一个中队,而在附近部落,仅有崔大队的一个小队,待机行事。而且,大卡车全部派出去了,仅有一台预备车,这个情报必须一刻不能等就得去,在立即与各方面联络的同时,集合本部的益子君、大网警尉补以下19人,便乘大卡车奔赴现场而去。”此时已是下午,车行至保安村南一公里左右处时因道路不平停下,在汉奸赵廷喜带路之下,日伪军步行前往约定地点七四三高地,与此同时,伪通化省警务本部调集的五批增援部队也先后赶到,叛徒程斌也亲自到场,总计敌兵力达百余人。这时已超过预定时间,杨靖宇也已离开原预定地点——七四三高地农民窝棚东南一百米处,因此敌人“走到那里一看,好像事先知道我们来似的,在约定的地点,连个人影也没有,但我们却见到留下的大脚印子登上了山,在最先头的人没出声说话,而是用手比划山那边,意思是‘有人影’,登时就紧张起来,全体人员分成两班,一班从山顶上,另一班从山半腰偷偷地一齐往前靠,向山那边岩石缺口处的人开枪射击”。就这样,杨靖宇被敌人最终包围在三道崴子七〇三高地一带。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敌人一面猛烈射击,一面发出“你怎么抵抗也没用了,归顺吧!”“放下武器,保全生命,还能富贵”的号叫,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无用的,杨靖宇早已下定坚决抵抗决心。“当时该地树林繁密,直径5寸左右的小树很多,50米以外不见人影”,杨靖宇遂以树丛和积雪为掩护,且战且走,“拼死疯狂地应战,双手都持枪乱射起来”。对敌人的射击,杨靖宇报之以仇恨的子弹,敌人的号叫,淹没在杨靖宇“最后胜利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共产党万岁!”的怒吼中。

经过近半小时的激战,敌人已死伤20余人,占参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但因敌人具有绝对优势,仍然步步逼近,最近处距杨靖宇仅20米。这时,杨靖宇已被逼到老恶河旁的四九〇高地,敌人也已明白,无论活捉还是劝降都是不可能的,加之已过下午4时,天色已暗,伪通化省警务厅警尉补益子理雄遂下令“干掉他!”这个刽子手留下了如下记述:

更进击到30米,他被逼得进退维谷了。这时我方又分成两伙,我带领一名满警到山上,接受山上监视队的指导,最后迫近到20米。这时,我这一伙和别的队,从两面进行射击。大约交战10分钟,不知是那一面所射的子弹命中了,敌人啪嗒一声被击毙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击毙了,前进!”我用尽力气大声喊着,当跑上去一看,一个身中数弹的大汉仰面倒在地上。从平常看熟了的人像图和这一比较。马上就认出:“这就是杨!”这种预想完全猜中了。又经过杨的部下检验的结果,断明这个汉子并非别人,正是大头目杨靖宇。在断定时,大家都围着尸体忽忽悠悠,转眼间,又像约定的一样,喊叫:“万岁!”接着又哦儿哦儿地哭了起来。

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中共中央“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靖宇”,在他35岁的盛年,“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后的战斗,他的鲜血染红了长白山洁白的积雪,他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从杨靖宇的遗体上,敌人搜出了3支手枪和230发子弹,其中有毛瑟手枪1支、子弹160发;考尔特二号手枪一支、子弹30发;考尔特三号手枪1支、子弹40发;另有存放在子弹袋中的现金6660元、笔记本4本、怀表1块、钢笔2支、铅笔1支、宣传文稿一叠。随后,敌人将杨靖宇遗体抬下山坡,经叛徒程斌、张秀峰确认后运回濛江县城,迫令民众医院医生剖腹化验,以期了解在完全断粮的山上,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杨靖宇发挥出了那样超人的斗志,待到腹腔打开,敌人亲眼所见,支持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竟然是草根、树皮、棉絮!面对这天地为之动容的一幕,“观者下泪”,日本侵略者也为之失色惊恐。最后,程斌按敌人指令,派部下用铡刀将杨靖宇头颅铡下,装入长宽各25厘米、高35厘米并镶嵌玻璃的木箱内,于24日在濛江县伪警察队本部门口举行“庆功会”后,以汽车送至通化,随后又转送伪都“新京”。

……

生前的杨靖宇令敌人胆寒,死后的杨靖宇令敌人敬畏。本来,杨靖宇的遗体经敌人断首剖腹后,已草草抛弃于保安村荒冢积雪中,但自杨靖宇牺牲时起,“讨伐”司令官野副昌德不但毫无“立功”喜悦,反倒夜夜梦见杨靖宇站在床前,伸出两只大手索还人头,醒来后头痛难忍。岸谷隆一郎得知后,倒也精通“心病还需心药治”之道,立即电令伪濛江县警务科长王士洪、警察大队长桑文海(均系参加过“二二三”战斗的刽子手),责令将杨靖宇遗体寻回并雕刻木制假头。待一切办妥后,1940年3月5日,以岸谷隆一郎为首的刽子手们,又齐聚杨靖宇灵前,上演了一幕假仁假义的“慰灵祭”丑剧,随后将杨靖宇的假头真身入棺下葬。

……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亲密战友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指挥南满地区和抗联第一路军的斗争。1940年3月13日至15日,在桦甸头道溜河口,魏拯民主持了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领导干部会议,同时举行了杨靖宇追悼会,当时参加杨靖宇追悼会的文广魁回忆说:

杨司令殉国的不幸消息是在他牺牲时十几天后,我们才知道的。魏拯民副司令召集大家说要开个会。开始,我们还以为又有战斗任务呢。但我们察觉到魏副司令和往常不一样,表情十分庄重。他看队伍集合好了,便缓缓地走到前面,用低沉的声音说,同志们,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今天应该告诉大家。他略停顿一下,接着说,2月23日,我们的杨司令在濛江牺牲了。大家听到后都非常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在我们心目中,总觉得杨司令不会牺牲,即使到了万般无奈时,他也能以出奇的智慧化险为夷。但是我们知道,魏副司令决不会开这种玩笑。突如其来的噩耗,使在场的官兵无不悲痛欲绝。大家摘下了帽子,默默垂下了头,眼泪唰唰地流下来……

举行追悼仪式后,魏拯民为杨靖宇致悼词:

杨总司令为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了一生。他的全部生活是党的生活,他没有个人生活。他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被日本侵略强盗杀害的,我们要完成杨司令生前未完成的事业。到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每个人都要问心无愧地站在他的墓前说:靖宇同志,我们在你之后,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宣誓,为了我国人民,为了杨司令,我们第一路军全体战士紧密团结,坚决继承杨司令的事业,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奋战,克服一切困难,一定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3月25日,刚刚攻克和龙县大马鹿沟木场并全歼伪森林警察队的金日成也从敌人的报纸上得知了杨靖宇牺牲的噩耗,胜利的喜悦荡然无存:“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杨司令阵亡的噩耗,大概是大马鹿沟战斗刚结束的时候,我是在缴获的报纸上,看到他阵亡的消息的,此后连饭都吃不下去。我和杨司令,民族不同,出身也不同,但我想起同他相逢时的种种情景,仍然久久地暗自流泪”。

魏拯民的悼词,是抗联第一路军战士们共同的誓言和心声,他们踏着杨靖宇和其他烈士的血迹,继续转战长白山区,3月25日,杨靖宇牺牲后仅仅一个月,金日成就指挥第二方面军在和龙县红旗河以北30公里处,伏击了日军前田“讨伐队”,歼敌150余人,缴获机枪15挺、匣枪18支、步枪140支、望远镜2个。警卫旅、第一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也歼灭了大量敌人。“不断袭扰伪京图(长春、图们——引者注)路和图佳路南段的铁路动脉,毁列车、断交通、阻击日军,使敌屡受创伤。据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统计,自1940年6月至12月,抗联第一路军共与敌战斗452次,毙伤日伪军181人,1941年2月至5月,第一路军又与敌战斗67次,1942年2月至5月则为37次。”尽管敌人记录的己方死伤数字是有意压缩了的,但这些便足以证明,抗联第一路军正如魏拯民所指出的:“尽管敌人向我们进行疯狂的进攻,但我们却仍然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打击了敌人一切的毒计。我们是愈打愈坚强的。”从另一方面说来,野副昌德的“头疼”已经“扩散”成为整个“关东军”和伪满洲国的“不治之症”。

杨靖宇牺牲之际,第二次伯力(周保中称为×城)会议正在筹备中,齐聚伯力的抗联领导同志们,正望眼欲穿的期盼杨靖宇的到来,然而,12月7日,周保中从苏军少将联络员那里得到的,却是“靖宇同志自杀”(这是当时苏方依据不准确情报作的介绍,以后长期误传杨靖宇自尽殉国即出于此——引者注)的噩耗。悲痛欲绝的抗联战友们,把对杨靖宇的满腔深情倾注在给魏拯民的信中。

1941年2月15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张寿篯)、总政委金策(1903—1951,抗战胜利后任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内阁副首相、人民军前线司令官)联名致函魏拯民等,沉痛吊唁杨靖宇牺牲:“使我们最痛惜的,就是我们最敬爱的杨靖宇同志光荣长逝!这是我们党的和全中国抗战的极大损失!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向我们的革命先烈——杨靖宇暨东北无数忠勇战士宣誓:我们必须而且一定的,忠诚的在伟大的共产国际、中共中央旗帜之下,一致的团结起来,为继承我们革命先烈的遗业实现到底而斗争!来永远纪念他们!”

1941年3月12日,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兼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联名致函魏拯民(当时尚不知道魏拯民已牺牲):“期待着你与杨靖宇同志亦能同到×城,但是,失望了!靖宇同志壮烈殉国,失却一抗日人民领导支柱。”

在东北人民14年抗日救国斗争的历史上,牺牲后得到各省委、各兄弟部队如此之高评价的,唯杨靖宇一人。战友们对他的评价更加有力地证明,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当之无愧的最高领导人和最优秀代表。

抗联战友们对杨靖宇的怀念,不仅渗透在文字里,更体现在化悲痛为力量的行动中,“杨靖宇同志殉国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并未熄灭,北满三肇(肇州、肇源、肇东——引者注)及克山、讷河、拜泉等十余县,曾被抗日联军袭击或攻占,哈齐、北黑(北安、黑河——引者注)铁路干线屡被阻断,松花江下游及牡丹江地区的敌伪据点屡受袭取,图佳(图们、佳木斯——引者注)铁路北段三度被炸断,伪满军仍有起义参加抗联的。”

就在东北抗日联军“坚决继承杨司令的事业,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奋战,克服一切困难,一定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之际,1941年10月26日,党中央在不能最后确认杨靖宇已经壮烈牺牲的情况下,将他和毛泽东、朱德一起,推举为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主持召开的唯一一次大型国际性会议——名誉主席团委员,并获得来自中国、朝鲜、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一致通过。10月2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公布了这一消息。

在这33位名誉主席团委员中,有主要反法西斯国家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蒋介石;有共产国际总书记、保加利亚人民领袖季米特洛夫;有共产国际“七大”名誉主席、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有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意大利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艾尔科里(即陶里亚蒂);有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日本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冈野进(即野坂参三);有朝鲜抗日独立运动元老金九;有印度和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甘地、尼赫鲁、奎松;有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陈嘉庚、司徒美堂;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文学家萧伯纳、福莱塞(1945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尽管这33位名誉主席团委员中的绝大部分人不能参加大会的具体工作,但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和代表人物,他们在政治、外交、舆论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国际知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仅有两人。一位来自西方,就是当时在希特勒集中营中坚贞不屈的台尔曼(后于1944年8月18日被害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另一位来自东方,就是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于白山黑水的杨靖宇。

——摘自《杨靖宇传》

图书介绍

《杨靖宇传》编委会 著

2024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杨靖宇(1905—1940) 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河南省确山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在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赞为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