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健康码别再留了,手把手解绑攻略速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0:02 1

摘要:9月27日一早,“健康码行程码记得解绑”的话题毫无预兆地冲上热搜第一。点开词条, millions of网友的留言几乎是同一种心情:“终于想起这回事了!”“赶紧翻手机看看,生怕信息还挂在上面。”

9月27日一早,“健康码行程码记得解绑”的话题毫无预兆地冲上热搜第一。点开词条, millions of网友的留言几乎是同一种心情:“终于想起这回事了!”“赶紧翻手机看看,生怕信息还挂在上面。”

这场景有点像疫情结束后突然翻出旧口罩——那些曾被我们每天打开、截图、出示的健康码,那些凌晨排队核酸后盯着“绿码”才能安心入睡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却又隔着一个时代。如今,当生活早已恢复常态,这些数字印记为何突然成了全网“急着删除的记忆”?

答案藏在两个字里:隐私。有网友晒出截图:“翻支付宝设置才发现,两年前绑定的健康码,个人住址、出行记录、甚至核酸结果还在里面躺着。”更有人担心:“这些数据要是被不法分子拿到,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发布的《中国网民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2.4%的网民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其中“非必要留存的历史数据”是主要风险点之一。而健康码作为疫情期间特殊的数字产物,其收集的信息之全、覆盖人群之广,让“解绑”成了后疫情时代的刚需。

“支付宝不会泄露用户信息。”面对网友的担忧,平台的回应很直接,更重要的是给出了清晰的解绑路径:搜索“健康码”→设置→个人信息管理→解除关联。微信、三大运营商、12306等也陆续跟进,把“解绑”操作简化到“三步就能完成”。

这让人想起2020年健康码刚推出时的场景。那时,为了快速阻断疫情传播,各地紧急上线健康码系统,数据收集以“高效”为首要目标。如今,从“应急收集”到“规范清理”,这场“数字解绑”的背后,是中国数字治理能力的进步——不仅要在危机时刻“跑得动”,更要在常态下“收得好”。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时,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健康码的解绑操作,正是法律落地的生动体现。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曾说:“疫情期间的数据收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而现在的解绑,是给这些数据一个‘合法的终点’。”

其实,健康码只是我们数字生活里的“冰山一角”。打开手机“设置-隐私-授权管理”,你会发现:购物APP存着你的消费记录,地图软件记着你的常去地点,甚至连外卖平台都有你的家庭住址。这些“数字足迹”,和健康码一样,都需要定期“断舍离”。

中国信通院去年发布的《移动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安全报告》显示,超60%的APP存在“过度收集信息”问题,而用户主动清理授权的比例不足20%。“很多人习惯了‘一键授权’,却忘了‘授权不是永久的’。”支付宝安全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就像家里的抽屉需要定期整理,手机里的数字授权也该‘常看常清’。”

比如,12306的常用联系人信息、运营商APP里的行程记录、地方防疫APP的实名绑定……这些曾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功能,在后疫情时代若不再使用,及时解绑就是对隐私最好的保护。

有人问:“解绑后,万一以后需要用怎么办?”答案是:真到需要时,重新绑定即可。数据的价值在于“按需使用”,而非“永久留存”。

更值得关注的是,健康码解绑不应只是“一次性操作”,而该推动建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就像我们用的快递单号会“脱敏”,用后的验证码会“失效”,未来的健康码数据能否实现“用后即焚”?

中国信通院已在研究“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相关技术,简单说就是:你的数据你做主,想用的时候“拿得出”,不用的时候“删得掉”。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也规定,个人有权要求企业“删除其个人数据”。这些经验都在告诉我们:数字时代,隐私保护不该是“被动等待”,而该是“主动掌控”。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解绑健康码别只看“操作步骤”,更要养成“数字管理习惯”。

第一步,定期“体检”手机授权。每月花5分钟,打开支付宝、微信、运营商APP,检查“个人信息授权”列表,把半年以上没用过的功能“解除绑定”。

第三步,关注“数据删除通道”。遇到找不到解绑入口的情况,可拨打平台客服电话,《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了我们“要求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

从“扫码通行”到“一键解绑”,健康码的故事,藏着中国人对“数字安全”的新认知。那些曾为我们“保驾护航”的绿码,如今需要我们亲手“送它一程”——不是遗忘,而是对自己数字权利的珍视。

现在,打开手机,找到“健康码”设置,点击“解除关联”吧。这不仅是一次操作,更是一场属于每个人的“数字断舍离”。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