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弘治年间,有一名李氏朝鲜的官员在渡海时遭遇风暴,14天时间从济州漂流到浙江台州府。他在登岸后,明朝官员怀疑其为倭寇。对其进行审查,后他花数月时间由陆路回到了朝鲜。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名李氏朝鲜的官员在渡海时遭遇风暴,14天时间从济州漂流到浙江台州府。他在登岸后,明朝官员怀疑其为倭寇。对其进行审查,后他花数月时间由陆路回到了朝鲜。
这个人叫崔溥,(1454年-1504年),字渊渊,号锦南,全罗道罗州人。24岁时考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33岁中文科重试乙科第一。他曾任李氏朝鲜国的校书馆著作、博士,军资监主簿,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弘文馆副修撰、修撰,弘文馆副校理,龙骧卫司果等职。
他把这次历险写了一部书,叫《飘海录》,五万多字,记录了多是作为一个朝鲜人对15世纪末的大明的一个很客观的看法,比较有意思。
弘治元年正月三十日,崔溥在济州岛当差,听到家里的仆人赶过来报告父亲去世,心里着急,立刻坐船回半岛。但是天气很差,崔溥坚持出海,半路上发现偏离航向,原来锚链断了沉海里了。一路狂风暴雨,一船人只活了四十三人。在一番听天由命的漂泊下,从闰正月初一登船开始,连续漂了十二天,到了宁波府。被一个自称林大的,讲汉语的人领着一群大概二十多个,黑衣蒙面的人给劫走了所有衣服、粮食。然后更加恶劣的是,这帮人也许怕罪行暴露,居然把他们本已快靠岸的船拖离港口,到深海中再释放。
然后,朝鲜船再次漂泊在海上,一船人都深陷绝望之中,运气不错,船在海上漂了几天之后在向西望之时,看见连绵山峦,船乘东风航行至近处,见山上多处烽火台巍然并列。他们很快落入了海边排列整齐的六艘渔船的拦截,每艘船八九人,摇橹的。渔民写字示问:"看你等异样打扮,从何处来?崔溥赶紧回复,自己奉朝鲜国王命令巡海岛来了。因奔丧渡海遭风漂流,不知此处是何国地界?大明军人回答,此乃牛头外洋,现属大唐国台州府临海县境。
渔民派了五六人上船,让这些朝鲜人跟着走,朝鲜人不敢。暗自商量要不杀了这些明人?崔溥表示反对,如果没杀完,就真被人当贼寇了。他们假装说让休息一下,第二天上岸。明人相信,离船而去。第二日,崔溥一帮人悄悄凌晨上岸,跑了。
一路冒雨跑到一村子,因村民从未见过朝鲜人,当地老少男女争前来相围观,人多得如一堵墙。其中两相貌堂堂的人,估计是当地地主,问明他们是朝鲜人,请他们吃饭喝酒。但是警惕性也很高,没有留宿他们,而是连夜派人送他们到上一级官府,以便查验。
走了五十多里碰到一乡村大儒王乙源,毕竟有文化,请他们喝茶吃饭。半夜时分,离开王家又赶到一村落,种满橘子树。崔溥一帮人遭到了登陆以来第一次殴打,财物被抢了一部分,马也被抢了一匹。然后在村落人驱赶下离去,很快迎面撞上了大明的官吏,海门卫千户许清。许清以为他们是倭寇,特地带兵赶来。
正规明军就很严厉了,催他们赶路,往更上级官府押送。崔溥累得瘫倒路旁,四肢无法动弹。一路上又碰到不少百姓,纷纷对这帮朝鲜人作斩首状,崔溥很害怕。路上,又碰到桃渚所千户陈华领兵前来。两名明将押着他们一直赶到桃渚所卫城,送入公堂开始审问。
原来,崔溥船靠岸时,明人早就发现了。当地的寨主向上报告,假称有倭寇十四船入侵,请求擒拿斩首。没等明军作出反应,崔溥及时地弃船逃命,导致明军一时没找到他们的踪迹。在公堂上,崔溥胆颤心惊地得知,岸边的明人准备砍了他们的脑袋,来冒充倭寇首级邀取军功!明人问了他们为何口音不同,为何识得汉字,守丧可遵朱文公《家礼》,可擅诗词,是否只有一船等等。崔溥一一解答,明人逐渐相信他们不是倭寇,大概真是朝鲜人。
审问完毕,千户陈华给让到馆舍居住,管饭。然后到了饭点,许清又来邀崔溥同席。请他吃猪肉,喝酒。因为父丧,崔溥婉拒了。又请他换衣服,因为全湿乎乎的,崔溥说衣服早抢完了,没得。明人非常热情,逼他脱掉湿衣服晾干,请他坐在栏杆上晒太阳。
然后三人坐一起聊大天,问了朝鲜谁当皇帝,朝鲜产不产金银,为啥朝鲜人都戴斗笠。崔溥心说,你是我们宗主国啊,我们哪敢称皇帝啊,我们只有王。于是立刻跪下,说:天无二日,岂有一天之下二帝并立?我王唯诚心事大而已。
一帮人聊完,周围聚齐了很多百姓,不懂朝鲜话,纷纷和他聊天,现场开起把总松门等处备倭指挥刘泽了朝鲜语学习班。明官见大家闲聊到崔溥都停不下来,立刻叫停。不一会,来了一个更大的官,把总松门等处备倭指挥刘泽。
刘泽毕竟官大,还是有点水平,不像底下的官员,要么跟朝鲜人要钱要物,要么问一些皇帝,金银之类无关痛痒的闲话。他首先弄明白崔溥确实是个朝鲜人,奔父丧,被海风吹过来宁波地界了。他问了崔溥的进士身份、随行人员、朝鲜的疆域、区划、物产、兵仗、诗书礼仪等等,他甚至还关心到朝鲜与琉球、日本、高丽都啥关系。当崔溥说高丽早亡了百多年了,现在俺们叫朝鲜。刘泽又问那你们来向我们大明朝贡吗?崔溥回答,朝贡啊,必须朝贡,甚至连朝贡的年代,次序,时间都说得一清二楚。
这下,刘泽正式相信崔溥是朝鲜人了。立刻跟他们说,那你们以后要继续好好朝贡。然后安排人给他们衣食住行全部安排好,解送京师,送回朝鲜。
在等待解送的过程中,许清之子许隆跑来要钱,崔溥把一件内衬衣送给了他。把总官再次传唤崔溥,要求他将昨日的供词删减。主要是把衣服被抢,遇到盗贼那一段删掉。崔溥表示不解,删他干嘛?这是我的遭遇啊。明人解释,今年我们新皇帝登基,天下大赦,要太平。你这供述的都什么玩意,说遇到盗贼?那我大明的脸往哪里搁?如今天下哪里有盗贼?你说有盗贼,我们这把总官就不好当了。
崔溥心里明白,做戏呗。听话就是福,删。解送进京的待遇就高了,崔溥坐上了轿子,一路往北。
先抵达绍兴府,路上路过四明山时,崔溥这小子居然知道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少年时的隐居之所,不得不说我大中华的文化传播之悠久。在绍兴府,朝鲜人见到了更高级的长官,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黄宗、巡视海道副使吴文元、布政司分守右参议陈潭。大官在座,果然水平不凡,立刻看出崔溥的供词前后不一,删除太多。
好小子,你有鬼,从实招来!三人围着崔溥,把朝鲜的山川地理文化人物诗书典籍挨个问了个遍,就差没问朝鲜人如何吃饭拉屎了。崔溥直接现场开始朝鲜历史展示,从什么檀君与唐尧并立,国号朝鲜都平壤;周武王封箕子续治,传八条教义等等开始讲起。洋洋洒洒讲了数个小时,崔溥发现这三个大官居然不知道朝鲜在哪里,距离中国多远,只知道朝鲜是藩属国。崔溥谎报了个距离,朝鲜距离中国数万里,这三个老小子居然信了!然后,崔溥为了套近乎,把绍兴的地理状况也说了个遍,三个老小子大为震惊,你怎么连我大明地理都知道如此清晰?
废话,能不清晰吗?朝鲜年年来朝贡,拿几张地图回去看看就都知道了啊。相比之下,天朝上国的文人管理却对域外国家毫不知情,可以说毫无意识,一无所知,基本是聋子哑巴瞎子。朝鲜知中国,而中国不知朝鲜矣!
最后,崔溥历时135天沿京杭大运河被明人送到北京,沿途逐日记载明代运河交通设施,包含160余个急递铺、47处船闸及堤坝工程的具体形制。记录了苏州"瓦房密布"与临清"草屋相连"的建筑差异,以及江南渔民"百千渔具"与江北"偶见渔舟"的经济特征。特别提及无锡知县何英的接待细节,并准确记录了吴太伯墓的地理位置。
崔溥归国后奉朝鲜成宗之命,历时三个月完成此书。非常有史学价值。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