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吸急促,好像有人紧紧掐住咽喉;胸闷、咳嗽,夜间或清晨会被憋醒;深呼吸时感到小风笛般的哮鸣音,感觉气不够用……这些,可能指向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这种突如其来的“窒息风暴”影响着全球超3.5亿人的呼吸健康,每年有超45万个生命因它黯然消逝。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童小仙
呼吸急促,好像有人紧紧掐住咽喉;胸闷、咳嗽,夜间或清晨会被憋醒;深呼吸时感到小风笛般的哮鸣音,感觉气不够用……这些,可能指向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这种突如其来的“窒息风暴”影响着全球超3.5亿人的呼吸健康,每年有超45万个生命因它黯然消逝。
事实上,哮喘可防可治,不少人能够达到“临床治愈”,重获新生。
今天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在全省发起哮喘防治科普行动,在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李雯教授的精心安排下,来自省内11个地市、超过35家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形成四级联动的科普患教、义诊矩阵。这场迄今为止省内联动团队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哮喘防治科普行动,旨在消除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恐惧,让更多人享有畅快呼吸。
全省云端连线直播,浙大二院供图
哮喘可防可治
规范用药是关键
哮喘是我国乃至全球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哮喘患者为4570万,加上儿童、青少年以及不典型哮喘患者,总体患病人数量可能超6000万。
在医生的描述中,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所谓典型哮喘,即病人有喘息的症状,会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而一些不喘的患者常常无法被及时诊断,他们可能会有迁延不愈的咳嗽、胸闷,强度不一,有时可以自行缓解,有时用急救药物可以缓解。这些则被称为不典型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已故的沈华浩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胸闷变异性哮喘。
“早产儿、低体重儿、过敏体质人群,或有长期的环境暴露史,如从事油漆、化工、塑料等行业的,都是哮喘发病的高危人群。”李雯提醒,尤其有家族疾病史、同时存在哮喘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来精准诊断。
李雯讲课中,浙大二院供图
目前,哮喘虽然无法被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80%~90%哮喘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部分还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李雯说,哮喘患者需保证规范、正确地使用控制类药物,还要记得随身携带缓解类吸入制剂。
那所有的哮喘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吗?答案是否定的。
“哮喘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有的小患者年幼时有哮喘史,进入青春期后就不再发病。一般来说,哮喘的治疗一年到一年半起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减量到停药,但存在15~30%的患者无法完全停药。” 李雯说,长期进行吸入激素治疗是安全的,前提是要明确哮喘的程度,科学用药。
全省掀起“呼吸保卫战”
医患协作,抗击哮喘
今天上午,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发起“畅快呼吸 健康同行”全省联动大型公益活动,各省级、市级、县级、乡镇超35家医疗卫生单位云端连线直播。浙大二院李雯教授、浙大一院王晴教授、浙大邵逸夫医院葛慧青教授从认识哮喘、控制哮喘、自我管理到康复计划多角度,为全省百姓带去三堂健康课。同时,各地医疗单位开启基层义诊筛查、用药示范培训,助力当地百姓畅快呼吸。
浙大二院义诊现场,医院供图
嘉兴市第一医院义诊现场,医院供图
丽水人民医院义诊现场,医院供图
42岁的张女士(化名)专程从湖州赶来,到浙大二院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公益活动。去年,她突发呼吸困难,胸闷到无法深呼吸,当地医院检出嗜酸性粒细胞指标很高,怀疑是胸闷变异性哮喘,转诊到浙大二院。经过激发试验后,张女士被确诊为哮喘,开始进行规范治疗。
“家人虽都是过敏体质,但没有哮喘病史,我也没有喘的症状,从来没往这方面想。”半年多的治疗后,张女士目前病情稳定。
近期气温波动较大,哮喘患者如何预防急性发作?
李雯给出建议,“首先在衣食住行多方面去切断过敏原,如外出戴口罩、避免接触猫狗等;第二,在医生指导下阶梯性用药,不要擅自停药;第三,坚持规律用药的同时参加患教活动,学习哮喘管理的科学方法,如请护士指导正确的用药操作;第四,做好家庭护理,例如使用峰流速仪预警哮喘的急性发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