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娃选营养补充剂,几乎每个家长都栽过跟头:一边被“AD补多了中毒”的说法吓住,一边又跟风给娃囤一堆DHA,花了钱还心里没底。到底哪些该补、哪些是智商税?听听儿科医生的实话,这4个真相再忙也得弄明白。
带娃选营养补充剂,几乎每个家长都栽过跟头:一边被“AD补多了中毒”的说法吓住,一边又跟风给娃囤一堆DHA,花了钱还心里没底。到底哪些该补、哪些是智商税?听听儿科医生的实话,这4个真相再忙也得弄明白。
1. 维生素AD:不是“可选项”,而是0-3岁娃的“基础刚需”
很多家长觉得“娃吃母乳/奶粉够营养,AD不用补”,这其实是大误区。儿科医生强调,维生素AD是0-3岁儿童的必补营养素,和吃不吃母乳没关系。
母乳和配方奶里的维生素A、D含量,远达不到宝宝每日生长需求——比如维生素D,母乳中含量极低,单靠喝奶根本不够。而这两种营养对娃太关键:维生素A管视力发育和免疫力,缺了容易近视、反复感冒。维生素D负责钙吸收,少了会影响骨骼发育,甚至增加过敏风险。
更关键的是,宝宝出生后皮肤娇嫩,不能长时间晒太阳(紫外线还伤皮肤),靠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根本不现实。所以从出生后几天开始补,至少补到3岁,这是儿科界的共识,不是“商家套路”。
2. DHA:不是“越贵越好”,选不对等于白花钱
DHA确实对大脑和视力好,但“补不对”比“不补”更浪费钱。家长最容易踩两个坑:一是盲目追“进口贵价货”,二是不管娃吃啥都硬补。
首先,DHA的核心是“含量”不是“价格”。不管是鱼油还是藻油,看清楚每粒的DHA净含量,婴幼儿每日需求是100毫克,选够量的基础款就行,没必要为“进口”“高端”标签多花钱。而且藻油比鱼油更适合宝宝,没有鱼腥味,也不含EPA(过量对婴幼儿没必要)。
其次,不是所有娃都需要额外补。如果宝宝每天能喝够配方奶(多数配方奶含DHA),或者辅食里经常吃深海鱼(三文鱼、鳕鱼)、海藻类,根本不用额外买补充剂。只有纯母乳且妈妈不爱吃海鲜、辅食吃得少的宝宝,才需要针对性补充。
3. 补AD不冲突DHA:别信“二选一”的谣言
“补了AD再补DHA会过量”“两者选一个就行”,这些说法纯属误导。维生素AD和DHA是完全不同的营养素,作用领域也不一样:AD管基础发育和免疫力,DHA管大脑和视力精细化发育,就像盖房子,AD是打地基,DHA是精装修,根本不冲突。
儿科医生明确表示,只要按推荐剂量补,两者同补完全安全。反而有些家长为了“怕过量”只补一种,比如只补DHA却缺了AD,反而会影响娃的基础发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 补剂不能替代饮食:别把“辅助”当“主力”
最后这点最关键:不管是AD还是DHA,都只是“营养补充剂”,不能替代日常饮食。很多家长觉得“补了剂,辅食随便吃点就行”,这是大错特错。
想要娃营养均衡,得把功夫下在餐桌上:6个月后及时加辅食,逐步引入蛋黄、肝泥(补维生素A)、深海鱼(补DHA),1岁后合理搭配肉、蛋、奶、蔬菜。补剂是用来“查漏补缺”的,比如饮食里维生素D实在不够,才需要靠制剂补齐,千万别本末倒置。
养娃路上的营养坑太多,记住核心原则:维生素AD是刚需,按剂量补准没错。DHA看饮食,够量就不用瞎买。与其跟风囤贵价补剂,不如把钱花在新鲜食材上,再按医生建议补好基础营养,这才是对娃最实在的呵护。
来源:拾光贩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