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例超过100万例,这个数字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它其实藏在很多人以为“安全”的日常里。尤其是国庆、中秋假期,出游高峰,公共场合人来人往,很多人放松了警惕。很多风险,不会敲锣打鼓地来,但它就在你不经意的一次接触里埋下了伏笔。
今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例超过100万例,这个数字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它其实藏在很多人以为“安全”的日常里。尤其是国庆、中秋假期,出游高峰,公共场合人来人往,很多人放松了警惕。很多风险,不会敲锣打鼓地来,但它就在你不经意的一次接触里埋下了伏笔。
我们都觉得“我不会那么倒霉”,可病毒从不会挑人。作为医生,我想提醒你,出门在外,有些事真的不能马虎。不是说你不要旅行,而是你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这7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能帮你避开很多本可避免的麻烦。
1.公共场合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不明液体
在机场、车站、宾馆、景点的洗手间里,偶尔会看到洗手台、马桶边残留的液体。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清澈”,都不要用手去触碰,更不要图省事直接坐在马桶圈上。病毒虽然不容易通过皮肤传播,但破损口、黏膜接触就有可能让你中招。
2.剪刀、剃须刀、采耳工具别随便用别人的
很多人外出住酒店或民宿,会图方便用店里提供的剃须刀、指甲刀等。这些工具如果重复使用没彻底消毒,确实可能成为血液传播疾病的载体。不只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也在其中。最好自带,或者干脆不使用。
3.不参与任何陌生人发起的“身体接触”类游戏
有些景点或社交场所,会有陌生人邀请参加“互动游戏”,比如街头快闪、抱抱挑战、颜值打分等。这些活动表面看起来是社交,其实可能隐藏不安全接触的风险。尤其是喝了酒、情绪放松时,人更容易掉以轻心。保持边界感,是保护自己最基本的方式。
4.不使用来路不明的避孕套或润滑剂
听起来可能有些“尴尬”,但确实有游客反映在宾馆抽屉、公共洗手间发现了“免费避孕套”。别用。你不知道它的生产来源、储存条件是否安全,甚至有没有被动过手脚。任何涉及私密部位的用品,必须来源可靠、包装完好。
5.别在皮肤有伤口时去泡温泉、公共泳池
很多人觉得泡温泉能放松,但如果你皮肤上有破损,就不要泡了。水里虽然有消毒剂,但并不能完全消灭所有病毒和细菌。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水质很难做到时刻干净。你以为是在养生,可能反而给病毒开了门。
6.不轻信“旅途中邂逅的浪漫”
这个说起来有点扫兴,但实话实说:假期里,短暂关系的风险比你想象中更高。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不仅是情感问题,更是健康风险。不是浪漫不可以,但请把安全放在最前面。发生关系前,请确认对方是否了解健康状况,是否愿意使用保护措施。
7.不用共享按摩器、足疗器等亲肤设备
有些景点提供所谓“共享按摩椅”“共享足疗”,但这些设备如果没有清洁消毒规范,其实可能是皮肤病、真菌感染的传播源。尤其是足部、背部有小小伤口时,真菌、细菌就容易乘虚而入。这些东西,不用也罢。
说到底,病毒不是猛兽,它从不大张旗鼓地出现,而是靠着我们一个个小漏洞悄悄渗透进来。我们不能控制世界的干净程度,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把感染的机会降到最低。
如果你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那是因为你没有认真了解过它。它早已不是“高危群体”的专属,而是一个所有人都可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不安全性行为、共用针具、血液接触,甚至是非正规医美、穿耳打洞,都可能成为传播路径。
很多人问我:“我只是旅游需要注意这些吗?”我的回答是:不仅是旅游,这7件事其实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假期,人们更容易放松、更容易忽略这些细节。病毒不会等你准备好才来,它等的是你“不在意”的那一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我只是接触了一点点血液,应该没事吧?”艾滋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是有传染性的。虽然它暴露在空气中不易存活,但如果有破损口,哪怕微小的接触,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这时候,“没事吧”的侥幸心理是最可怕的。真正成熟的健康意识,不是恐慌,而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碰。自我保护意识,从来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安心。
你或许会觉得这些提醒有点“过于小心”。但请相信,医生的“多想一步”,常常是防止将来后悔的关键一步。健康,不是你拥有了就不会失去的东西。它需要你不停地守护、时时地警觉。
防范艾滋病最重要的,不是等有症状了才去查,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把风险挡在生活之外。病毒很聪明,但我们可以更聪明。假期可以放松,但底线不能松。
旅行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旅途中用什么样的卫生习惯去保护自己。真正的自由,不是随意,而是有边界的选择。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你每天做出的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的决定。
别让一个假期的放松,成为日后反复担心的开始。把这7件事放在心上,不是为了变得焦虑,而是为了一种有准备的安心。
愿你在这个假期,玩得开心,也活得清醒。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谢雯,王方.艾滋病防控策略现状与挑战[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57-1360.
2. 张瑾,李红.艾滋病性传播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5):460-464.
3. 刘娜,刘志刚.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公众认知与行为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8):1442-1445.
1.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