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在北京市丰台教科院举行的丰台区第二届融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传递出明确信号: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困扰教师的“兼顾全体与支持差异”问题,迎来了来自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说明书”。
9月25日,在北京市丰台教科院举行的丰台区第二届融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传递出明确信号: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困扰教师的“兼顾全体与支持差异”问题,迎来了来自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说明书”。
科学赋能:从“经验之谈”到“循证教学”
“融合教育不是‘特殊支持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学生大脑学习规律的‘个性化适配’。”丰台教科院院长蒋炎富在活动现场致辞,直指当前融合课堂的变革核心。针对教师如何同时有效教导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如读写障碍、注意力缺陷)的普遍困境,本次活动特邀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旭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以“情感-识别-注意及策略”三组脑网络理论为核心。张旭教授以低年级抽象词“静悄悄”为例,阐释了如何通过情境模拟与具身体验激活学生大脑的默认网络,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词语的心理含义。这不仅是一场理论普及,更是为一线教师提供破解教学难题的科学工具箱。
实践验证:小学全学段课例提供“可复制”方案
理论的科学性需要实践检验。本次活动呈现的四个覆盖小学全学段的语文课例,成为教育神经科学有效性的最佳证明。
在低年级识字课《枫树上的喜鹊》中,教师团队基于“形-义-音”的汉字神经加工机制,采用“汉字溯源”与多模态活动。课后测评显示,学生二类字认读正确率提升超60%,一类字书写错误率显著下降。
对于《怎么都快乐》中“静悄悄”一词的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四步法”,通过播放音频、模拟踮脚走路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听觉与动觉网络。课后,学生不仅精准造句,还创作出个人小诗,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审美创造”的跨越。
在中高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准前测发现超七成学生缺乏动态描写能力。他们随即运用色卡、视频、乐高建模等分层活动,成功激活学生的识别与情感网络。尤为显著的是,一名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小轩,在教师针对性帮助下,书写“虎”字丢笔画率从超过80%降至10%,并能写出包含细节的句子。
协同共建: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
“融合教育不是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丰台区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张容静说。
为推动成果普惠,丰台区公布了系统性计划:组建“跨校融合教研共同体”、开发“融合课堂评价量表”。此举旨在将成功的“点状经验”,转化为区域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能。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丰台融合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丰台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经验探索”迈向“科学实践”的重要一步。随着教育神经科学与课堂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目标,在丰台正变得愈发清晰可及。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