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丑闻!古希腊文字竟源自中国甲骨文?抱雪斋一字锤爆西方伪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9:21 1

摘要:据说,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运气爆棚,在克里特岛的古代宫殿废墟之中,同时发现了线形文字A与线形文字B。

今天来锤一锤牛逼轰轰的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当然要有文字才能算文明。

古希腊有文字吗?

据说是有的,而且有两种,分别叫做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

据说,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运气爆棚,在克里特岛的古代宫殿废墟之中,同时发现了线形文字A与线形文字B。

如下图所示,这是伊文斯发现的刻着线形文字B的泥版……嗯,不要问我为什么三块颜色不一样的泥版刚好能拼接成一段完整的文字,也许实在找不到颜色一样的泥巴了,凑合着看吧,要啥自行车……

伊文斯认为,线形文字B是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字共用许多符号。

虽然最古老的线形文字A仍然无法破解,但是目前线性文字B已经号称被破译了,据说是属于希腊语的古代形式之一,是欧洲最早的“可识读文字”。

按照西方伪史学家们的说法,线形文字A源于克里特岛的早期象形文字,主要使用于公元前1800年至前1450年的米诺斯文明时期,包含音节符号和表意符号,书写方向为左到右,其对应的语言尚未被破译。线形文字B出现于公元前1450年后,由迈锡尼人使用,包含89个音节字符和260个表意字符,分布范围涵盖克里特岛及希腊大陆等地。两类文字符号相似,但线形文字B可对应古希腊语早期形式,而线形文字A无法通过其发音规则解读。

好吧,暂且信了你的邪。

接下来我们好好欣赏一下这已经被破译的“对应希腊语早期形式”的线形文字B,又一种刻在泥版上的文字。如下图所示:

看起来有点熟悉的样子,相信看过甲骨文的同学已经有点似曾相识之感了。

再来细看一下破译出来的单词表,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所谓的线形文字B里面有一大堆的象形文字,而那一大堆表示陶器的象形文字里面,赫然有一个鼎!

如下图所示:

我又查了一下相关的图片,果然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鼎。

如下图所示:

这个鼎,西方伪史学家们称为“tripod”。如下图所示:

图片实在是有点模糊了,不过没关系,高清的在这里。

商周金文里的“鼎”字,就有不少一模一样的同款。

尤其是鼎方彝上的“鼎”字,简直是完全相同,分毫不差。对比图如下:

鼎方彝,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大约是公元前13——11世纪,比西方伪史学家们号称的线形文字B出现时间(公元前1450年)还要晚了一两百年。

在与鼎方彝大致同期的殷墟甲骨文里面,“鼎”的写法几乎没有三足的造型,绝大多数都是四足(正面看两足)的方鼎,仅有极少数几个“鼎”字是三足造型,而且不论三足还是两耳的写法都和鼎方彝上的“鼎”字不一样。如下图红圈中所示:

有数盲和文盲就跳起来了,说:“你看!商代晚期的金文里面出现了和线形文字B完全相同的写法,不正好说明商代的甲骨文是古希腊的线形文字传来的嘛!”

抱雪斋冷冷一笑,轮起大锤开始教学。

首先,地球人都知道,鼎,是中国全球独家首创的陶器器型,后来又出现了青铜鼎。

下图是八、九千年前的裴李岗三足鼎,地球上最早的鼎,没有之一,就是唯一的第一。

但是,自从鼎发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鼎都是没有两只耳朵的。

如下图所示,展示了鼎在几千年历史中从没有耳朵到有耳朵的演变全过程。

可以看到,一直到距今3700年—3300年的夏商之际,鼎才开始出现了两只耳朵。

下面这个二里头遗址的青铜鼎,和线形文字B里的造型完全相同,也和鼎方彝上的鼎字造型完全相同。

这个青铜鼎的年代一般认为属于二里头第四期,约在公元前1565 年至前1530年间,恰好比线形文字B里的造型早了两三百年。

这也说明,商周时期那种三足两耳的“鼎”字造型,包括线性文字B,都是在这种器型产生之后才会出现的,年代绝不可能早于370 0年前。而且,克里特岛上线形文字B里出现的这个tripod鼎,一定肯定百分之一百万是来自中国!

抱雪斋甚至可以赌一毛钱,克里特岛上线形文字A和B,如果不是伪造的,那就一定是中国人带过去的。

按照抱雪斋独步天下的文字考古学,商代殷墟流行的甲骨文,是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就已经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这套文字体系后来传播到两河流域,是楔形文字的祖宗。详见下文:

西亚文字从哪里来?抱雪斋全球首家独家解密,有图有真相

商代殷墟时期流行的甲骨文,很多字形都沿袭着商代以前几千年的写法,比如“鼎”字,一直到三足鼎流行起来后,原本的方鼎写法仍然是主流,所以三足的“鼎”字写法实际上是后来才有的新字形。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三足器的“鬲”字,这个字的字形就保留着与四五千年前陶鬲完全相同的造型,却与商代开始流行的陶鬲完全不同,详见下文:

器以载道:从陶器的类型论甲骨文是大汶口文化广泛使用的成熟文字本文为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及锤爆西方伪史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