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的伏笔:曹操留4将防司马懿,为何被曹丕亲手毁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9:30 1

摘要:嘉平元年正月初六,洛阳城外的高平陵寒风刺骨。太傅司马懿披甲执剑,带着三千死士占据城门的那一刻,曹魏朝堂竟无一员大将敢挺身阻拦。当曹爽的印绶被轻易缴械,这个曹操耗尽毕生心血打下的江山,已然悄悄换了主人。

文章参考史料均已标注在末尾,有少部分内容为个人推演观点,请谨慎阅读。

嘉平元年正月初六,洛阳城外的高平陵寒风刺骨。太傅司马懿披甲执剑,带着三千死士占据城门的那一刻,曹魏朝堂竟无一员大将敢挺身阻拦。当曹爽的印绶被轻易缴械,这个曹操耗尽毕生心血打下的江山,已然悄悄换了主人。

后世骂司马懿狼子野心,却少有人追问:当年曹操早已看穿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异相,特意留下四位能镇住场面的猛将制衡,为何到了关键时刻竟无一人可用?答案藏在二十年前的魏文帝时期,那四位守护神的凋零,竟都与曹丕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建安二十五年的洛阳宫殿,病榻上的曹操望着前来问安的司马懿,眼神里满是警惕。这位从河内郡招来的谋士虽屡屡献计,却总让曹操想起“狼顾相者,非臣也”的古训。为保子孙基业,曹操在弥留之际布下四枚“定海神针”,每一枚都足以让司马懿不敢妄动。

第一枚是“江东煞神”张辽。合肥之战中,他率八百勇士冲破孙权十万大军,吓得东吴君主弃旗而逃,从此“江东小儿闻张辽名,夜不敢啼”。曹操深知,张辽不仅善战,更对曹魏忠心不二,临终前特意将淮南防线交给他,既防东吴又镇朝局。

第二枚是“宗室磐石”曹洪。作为曹操的从弟,他曾在荥阳之战中舍马让渡,背着曹操涉水逃生,是曹家的救命恩人。曹洪手握禁军兵权,又熟悉曹魏军务,堪称宗室武将的核心,曹操指望他制衡外姓臣子的势力。

第三枚是“黄须战神”曹彰。这位曹丕的亲弟弟生得勇猛,“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北征乌桓时率百骑冲阵,斩杀数千敌军,被曹操赞为“黄须儿竟大奇也”。他镇守北方边境,手握十万边军,是宗室中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

第四枚是“荆州屏障”夏侯尚。作为夏侯渊的侄子,他与曹丕自幼交好,却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平定三郡九县,都督南方军事,把诸葛瑾的吴军打得节节败退。夏侯尚既是亲信又是猛将,是连接宗室与外姓武将的关键纽带。

这四人中,张辽镇外、曹洪掌内、曹彰守边、夏侯尚控南,形成四方拱卫之势。曹操临终前特意叮嘱曹丕:“此四人者,国之柱石,司马懿可任事,但不可放权,需借四人之力制之。”可惜,曹丕最终的做法,却完全背离了父亲的嘱托。

曹丕刚继位魏王,便立刻给张辽送上一份“厚礼”——升为前将军,与当年关羽在蜀汉的职位平齐,连张辽的哥哥和家人都获封官职,赏赐的财物足以武装一支军队。这份恩宠并非虚情,曹丕称帝后,孙权再次犯边,他特意让张辽驻守淮南,并把其家人接到军营团聚,还安排人敲锣打鼓迎接,让全军见证这份荣耀。

可这份荣耀背后,藏着无形的压力。黄初三年,张辽在军中染上重病,曹丕得知后急派御医奔赴前线,后来干脆把他接到洛阳宫殿诊治,亲自照料汤药。帝王的这般礼遇,让一生征战的张辽受宠若惊,也深感“无以回报”。病情刚有好转,他便主动请缨返回前线:“陛下待我恩重如山,臣岂能卧病偷生?”

此时的张辽已年近五旬,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但曹丕的信任成了最沉重的枷锁,他不能让这位刚登基的皇帝失望。同年,孙权派吕范率军突袭,张辽强撑病体与曹休合兵抵抗,虽将吴军击退,自己却因劳累过度病情恶化,在江都军营溘然长逝。

张辽的死,看似是“鞠躬尽瘁”,实则是曹丕过度恩宠催生的悲剧。《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临终前仍在念叨“不负陛下”,却不知他的离世,让曹魏失去了最能震慑东吴的屏障,也抽走了制衡司马懿的第一根支柱。司马懿后来能顺利都督荆豫军务,正是因为南方已无如张辽般的老将能压过他的威望。

曹洪的命运转折,源于一场二十年前的借钱风波。当年曹丕还是太子时,曾向家境殷实的曹洪借绢百匹,吝啬的曹洪当场拒绝,让曹丕颜面尽失。这本是件陈年旧事,可曹丕称帝后,却始终对此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黄初七年,曹洪的门客犯了法,本是件可大可小的案子,曹丕却抓住不放,硬要株连曹洪,将这位开国功臣打入大牢,判处死刑。消息传出,满朝哗然。谁都记得,当年曹操在荥阳被董卓军追杀,是曹洪舍命献马,高喊“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才保住曹操性命。这样的救命之恩,竟抵不过一桩私怨。

大臣们纷纷求情,连大将军曹真都出面担保,可曹丕铁了心要置曹洪于死地。最后还是卞太后出面,指着郭皇后怒斥:“如果曹洪今天死了,我明天就废了你!”郭皇后吓得日夜哭求,曹丕才勉强改口,免去曹洪死罪,却削去他的官职爵位,贬为庶人。

这场风波虽没让曹洪立刻丧命,却彻底摧毁了这位老将的心气。曹洪出狱后闭门不出,终日郁郁寡欢,即便后来曹叡继位恢复了他的官职,他也再无当年的锋芒。太和六年,曹洪在府中病逝,曹魏宗室失去了最有分量的军事元老。而此时的司马懿,已因平定孟达之乱升任骠骑将军,逐渐在军中站稳脚跟。

“黄须儿”曹彰的死,藏着曹丕最阴暗的算计。这位曹操最勇猛的儿子,从小就立志“为将征伐,封侯作庙”,北征乌桓时他亲率百骑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逼得鲜卑首领轲比能俯首称臣,是曹魏北方最稳固的屏障。曹操去世时,曹彰正手握十万边军,星夜赶回洛阳,第一时间询问“先王玺绶所在”,他并非要争位,而是要确保权力落入曹氏子弟手中。

可这份兵权和威望,却成了曹丕的眼中钉。黄初四年,曹丕召曹彰进京朝见,特意在宫中设下枣宴。《世说新语》记载,曹丕早已在枣中下毒,还在无毒的枣上做了记号,自己专挑无毒的吃,毫不知情的曹彰随手拿起有毒的枣子食用,不久便毒性发作,倒在棋盘旁。等卞太后闻讯赶来,曹彰早已没了气息。

虽然《三国志》仅记载曹彰“暴薨于邸”,未明说死因,但结合曹丕对宗室的打压政策,这场“意外”实在疑点重重。曹彰死后,曹丕立刻收回北方兵权,将边军交给自己的心腹,却不知他除掉的不仅是“潜在威胁”,更是能制衡司马懿的最强宗室力量。后来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手握重兵却无人能约束,正是因为曹家已再无如曹彰般的猛将。

夏侯尚的悲剧,始于一场荒唐的“家务事”。这位夏侯渊的侄子与曹丕自幼交好,被曹丕视为心腹,任命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在荆州期间,夏侯尚击败诸葛瑾,收复上庸,为曹魏守住了南方门户,堪称新一代将领中的翘楚。

可夏侯尚却有个让曹丕不满的习惯,他宠爱小妾,冷落了正妻曹氏。这位曹氏并非旁人,正是曹丕的妹妹。在曹丕看来,夏侯尚宠妾灭妻,不仅是对妹妹的羞辱,更是对皇权的轻视。盛怒之下,曹丕竟不经审讯,直接派人闯入夏侯尚的将军府,将他的爱妾活活勒死。

曹丕本想借此“警示”夏侯尚,却没料到这位猛将对小妾用情至深。爱妾死后,夏侯尚悲痛欲绝,精神日渐恍惚,常常跑到小妾的坟前哭泣自语,甚至亲手挖开坟墓一睹遗容。《三国志·夏侯尚传》记载,他因此“发病恍惚,遂至恍惚”,不到两年便在府中病逝,年仅四十岁。

夏侯尚的死,让曹丕彻底失去了自己培养的新一代军事核心。此时张辽、曹洪已死,曹彰暴亡,夏侯尚又英年早逝,曹操留下的制衡体系彻底崩塌。而司马懿则在曹丕去世前,与曹真、陈群一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正式进入权力核心。

曹丕或许到死都没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为司马懿铺路。他继位后,一方面重用司马懿处理政务、主持后勤,甚至将许昌留守的重任交给司马懿,称赞他“有萧何之风”;另一方面,却亲手摧毁了能约束司马懿的军事力量。

张辽死后,淮南防线无人能与司马懿抗衡;曹洪被贬,宗室武将群龙无首;曹彰遇害,北方兵权落入非宗室手中;夏侯尚病逝,南方军事只能依赖司马懿。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能与司马懿抗衡的只剩下曹真、张郃等人,可这些人或病逝或战死,最终只剩下司马懿一人独掌军权。

司马懿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曹丕制造的权力真空里步步为营。黄初七年,他受曹丕托孤辅政;太和二年,平定孟达之乱展现军事才能;太和五年,抵御诸葛亮北伐积累威望;景初元年,平定辽东奠定军神地位。当曹爽架空司马懿时,司马懿早已在军中根基深厚,这才有了高平陵之变的雷霆一击。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时,司马懿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太子中庶子;可到了嘉平元年,他已能轻易掌控曹魏政权。这中间的二十九年,曹丕亲手拔掉了父亲种下的四棵“大树”,却给司马懿的“藤蔓”腾出了生长空间。曹操当年那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警告,终究变成了现实。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曹丕并非刻意为司马懿扫清障碍,他的所作所为,皆源于性格中的致命缺陷——猜忌心重、睚眦必报、感情用事。因猜忌毒杀曹彰,因记仇整垮曹洪,因薄情逼死夏侯尚,因过度恩宠间接害死张辽,每一步都透着短视与偏执。

曹操留下的不仅是四位大将,更是“宗室与外姓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曹丕摧毁的也不仅是四员猛将,更是这种平衡。当宗室武将凋零,外姓臣子中只有司马懿能扛起军事重任,权力的天平自然会向他倾斜。高平陵之变不过是最后的爆发,伏笔早在曹丕朝就已埋下。

青龙三年,司马懿率军击败诸葛亮,曹叡在洛阳城外十里相迎;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杀曹爽,曹魏宗室无人敢反抗。这两场场景的对比,恰是曹丕当年种下的苦果。曹操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料到自己的子孙会亲手为他人做嫁衣。

参考文献

1. 陈寿.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M]. 中华书局, 1959.

2. 陈寿. 三国志·魏书·曹洪传[M]. 中华书局, 1959.

3. 陈寿. 三国志·魏书·任城威王彰传[M]. 中华书局, 1959.

4. 陈寿. 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M]. 中华书局, 1959.

5.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M]. 中华书局, 1983.

来源:嗔痴历史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