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布局休闲海钓基地之后, 凯撒同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撒旅业) 继续追加在青岛的投资。 9月24日 ,凯撒旅业 发布 公告称,其全资孙公司新华航食拟以自有资金 1600万元,收购香港国际食品服务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汉莎天厨食品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青岛
继布局休闲海钓基地之后, 凯撒同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撒旅业) 继续追加在青岛的投资。 9月24日 ,凯撒旅业 发布 公告称,其全资孙公司新华航食拟以自有资金 1600万元,收购香港国际食品服务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汉莎天厨食品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青岛汉莎” ) 100%股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收购的标的公司青岛汉莎已于2024年9月30日停产,且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在表面看似“接盘”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凯撒旅业在专业航食领域持续深耕的战略野心与对供应链核心价值的重估。
1600万买亏损标的,值在哪?
要理解这笔交易的核心逻辑,首先需要拆解双方的财务现状。收购方凯撒旅业自身业绩波动剧烈,2023年净利润高达6.07亿元,但2024年旋即转为亏损1.03亿元,显示出旅游及相关业务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而被收购方青岛汉莎的状况更为严峻,2024年其营收仅约1166万元,净利润却巨亏约1537万元,并已于2024年9月30日停产。
一个处于停产状态、持续亏损的企业,为何能吸引凯撒旅业斥资1600万收购?答案在于其“战略资源价值”远大于当前的财务表现。青岛汉莎的核心资产是其位于青岛莱西市的现代化工厂: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生产面积超1.2万平方米,拥有8条生产线,年最大产能可达2500万份,日均产量约10万份,仓储容量高达40万份餐食。
这套具备航空配餐等高标准的硬件设施和生产资质,是经过长期投入和严格认证才形成的稀缺资源。对于意图扩张的凯撒旅业而言,直接收购相当于“抄底”了一项重资产,避免了自建工厂所需的高额资本开支和长达数年的认证周期,显著降低了进入新区域市场的门槛与风险。
1600万元的代价,相较于其重置成本,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意欲切入山东及周边航食市场
对于凯撒旅业而言,收购青岛汉莎是其“食品+旅游”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背后藏着补短板、拓新局等多重目标。
图源:凯撒旅业官网
首先,完善全国网络布局,补上华东市场“短板”。作为国内航食领域的龙头企业,凯撒此前的航食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及海南地区,在经济活跃、航空需求旺盛的华东区域始终存在产能空白。青岛作为华东核心港口城市,既是重要的航空枢纽,又能辐射山东及周边省份市场。收购青岛汉莎后,凯撒可快速将其纳入自身业务体系,与现有区域形成互补,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航食服务网络。
其次是突破单一业务局限,开辟大众餐饮“新增长曲线”。后疫情时代,航食企业普遍意识到“依赖航空公司单一客户”的风险,一旦航空业需求波动,企业经营便会受到直接冲击。凯撒早已明确“大众旅游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其食品业务自然不能局限于航空配餐,必须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延伸。而青岛汉莎具备国际标准的生产体系与区位资源优势,距机场、市区及港口均处于合理半径,有利于物流配送与管理;同时,可就地利用山东省的原料资源,优化原料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
从 “接手资产”到“创造价值”的挑战
然而,这场收购也绝非没有隐忧。公告中坦承的多重风险,揭示了从“接手资产”到“创造价值”之间,尚有一段充满挑战的整合之路。
首先,是复工复产的现实难题。青岛汉莎已处于停产状态,其设备虽在,但长时间静置可能导致需要全面的检修与调试才能恢复至最佳运行状态。更重要的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是无法忽视的挑战。航空配餐行业对食品安全、流程规范有着极高要求,一支成熟、稳定的熟练工团队和质量管理团队是保障生产的核心。重建团队不仅需要时间成本,更涉及许多繁杂的必要开支,这将直接影响到复工复产的进度与初期的产品质量稳定性。
其次,是并购初期不可避免的财务压力。在产能未能完全释放的阶段,凯撒旅业将面临“收入与成本倒挂”的窘境。一方面,工厂的折旧摊销、厂房租金、贷款利息等刚性成本并不会因产量低而减少;另一方面,为重启生产需要投入的流动资金、市场开拓费用以及维持核心团队的薪酬支出,都将形成新的现金流出。这意味着,标的公司在并入初期很可能将继续亏损,对凯撒旅业本就承压的业绩形成“短期拖累”。
虽然凯撒旅业斥资1600万元收购停产的青岛汉莎,绝非简单的“捡便宜”,而是在自身业绩波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基于资产长期价值、市场趋势与自身战略的综合决策,但这场“逆风布局”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当下的1600万元,而取决于后续的整合能力。
能否快速实现复工复产、能否控制短期财务压力、能否借助标的资源打开大众餐饮市场,这些才是决定这笔交易最终是“抄底捡漏”还是“接手包袱”的核心。最终答案,还需交给时间与市场来检验。
来源:凤凰网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