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留意过,地铁上那个不敢碰扶手的人?或者,你是不是曾听别人说:“别跟那种人走太近,小心艾滋”?说得仿佛艾滋能通过眼神传染,仿佛只要你坐在他旁边,就会被“病毒附体”。
你有没有留意过,地铁上那个不敢碰扶手的人?或者,你是不是曾听别人说:“别跟那种人走太近,小心艾滋”?说得仿佛艾滋能通过眼神传染,仿佛只要你坐在他旁边,就会被“病毒附体”。
可现实呢?艾滋病,不是你想象中的“妖怪”,但也绝对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纸老虎”。截至目前,已有4199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这可不是吓唬谁的数据,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公布的冷冰冰的数字。
那是不是遇到感染者就要跑得远远的?当然不是!但有些人群的确风险高、暴露大、习惯差,不是让你歧视他们,而是要你懂得“防”不是“躲”,但有些距离,确实必须保持”。
艾滋病毒不会敲门,它直接“闯门而入”。它不挑人,也不讲理,跟你有没有钱、是不是道德模范都没关系。只要你给它机会,它就能安营扎寨,慢慢腐蚀你的免疫系统,直到有一天,感冒都能要你的命。
一位40岁的男性,职业卡车司机,因长期在外地跑车,生活不规律,曾多次与不明身份女性发生无保护行为。因反复发烧、盗汗、体重骤减被家属送医,最终确诊为艾滋病,入院时CD4仅剩不到50。
这不是某部电视剧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医院里的病例。这类人并不罕见,真正罕见的是,人们对艾滋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有人以为,艾滋病只有“高危群体”才会得,普通人不会中招。这种想法就像是把防盗门装在了屋里,门外却敞开。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异性传播已成为当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接近七成。也就是说,很多人感染,不是因为“乱”,而是因为“信错了人”。
你以为你了解的人,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一些看似正常,甚至衣冠楚楚的人,却可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做着你难以想象的事。
有些人频繁更换性伴侣却从不采取防护措施,有些人明知自己感染了却不告知伴侣,还有人坚信“我身体好,不怕这点小病”。这种“自信”,其实比病毒还要致命。
艾滋病毒就像个隐身的黑衣人,进了你家,你还以为是自己养的猫。它可以潜伏数年甚至十几年,让你浑然不觉。等你发现身体不对了,它早已在你身体里开了连锁超市,免疫系统早已成了空壳。
你是不是以为,只有通过血液和性传播才会感染?这是主要方式。但请注意: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头等生活用品也存在微小但真实的风险。有些人习惯去街边小诊所打针拔火罐,工具消毒不到位,病毒可能就这么“顺水推舟”进来了。
传统中医里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如果“邪气”是艾滋病毒,它根本不讲理。它不管你是不是早睡早起、五谷杂粮吃得多,它只看你有没有“漏洞”让它钻。别以为自己年轻就能“硬扛”,病毒的“耐心”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它可以等你十年,然后让你猝不及防。
尤其要提防以下五类人群,不是说他们“有病”,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把他们放在了高风险的悬崖边上:
第一类,是频繁更换性伴侣的人。这类人看起来“洒脱”,实则是艾滋病毒喜欢的“活跃地带”。艾滋不是你今天睡了谁就马上发作,它是冷冰冰的伏击者,等你放松警惕,它才亮出獠牙。
第二类,是明知感染却不采取防护措施的人。这种人最大的危险不是病毒,而是“自私”。你以为你们之间是爱情,结果他在你身上种了病毒的种子。
第三类,是有静脉注射药物史的人。共用针具,哪怕只是一两次,病毒就可能随血液“搭顺风车”。而且这类人往往伴随多种行为混乱,风险叠加。
第四类,是在高风险职业环境中不注意防护的人,如某些非法性工作的参与者。不是所有“职业”都会被写入简历,但病毒并不在乎你的工作是否合法,它只看你是否“敞开了门”。
第五类,是盲目相信“熟人无风险”的人。最致命的不是陌生人,而是你以为了解的“熟人”。病毒不认识你,但它可以通过你认识的人找到你。
数据不会说谎,艾滋病毒感染者中,超过一半都是在“无意识”中被感染的。他们大多没有病症,也没有警觉,直到身体出现问题才追悔莫及。
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能让艾滋病成为“慢性病”,但这不代表它无害。它依然会让人免疫力极度下降,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感染,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它改变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甚至一整个人的生活走向。
传统医学认为“病由心生”,但艾滋病是少数几种“不是你心里长出来的,却能让你心碎”的病。它不是心理问题,却能让人陷入深深的心理困境。很多感染者在被确诊后,长期处于自责、抑郁、社交恐惧的状态,病毒没让他死,孤独却快把他吞了。
预防的第一步,不是躲开艾滋病人,而是学会保护自己,认识风险,避免暴露。不是每一次亲密接触都会感染,但每一次“侥幸心理”,都可能为病毒打开一道门。
有人问:“那我们是不是要对艾滋病人保持距离?”不!我们需要与高风险行为保持距离,而不是与人保持距离。艾滋病人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和科学的对待,不是异样的眼神,也不是刻意的隔离。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那些不负责任、不采取防护、甚至故意隐瞒的人。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从来不是艾滋,而是无知的自信和盲目的轻信。
从今天起,别再迷信什么“看得出来”、“感觉得到”、“他不像那种人”。病毒不看脸、不看学历、不看人设,只看你是否掉以轻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控中心官网数据
2.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3. 《健康时报》: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
来源:郜医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