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年代国难《少年西行》七千里,在蜀道点亮未来灯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9:00 2

摘要:1937 年冬,黄河的冰层裹着硝烟碎裂,齐鲁大地的读书声被炮火截断。当十五岁的手掌攥紧课本,当破庙里的油灯映亮方程式,一群 11 至 18 岁的少年,背着行囊踏上了七千里流亡路 —— 他们要去远方,找一张能安放课桌的安静角落。

1937 年冬,黄河的冰层裹着硝烟碎裂,齐鲁大地的读书声被炮火截断。当十五岁的手掌攥紧课本,当破庙里的油灯映亮方程式,一群 11 至 18 岁的少年,背着行囊踏上了七千里流亡路 —— 他们要去远方,找一张能安放课桌的安静角落。

《少年西行》

时长:4集x35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历史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迁徙,是战火中对知识的守护,是少年们用脚步丈量的 “教育长征”。越黄河、过鄂西、翻秦岭,饥寒与轰炸在身后紧追,同伴的身影不时消失在风雪里,但山路上的英语单词、破庙中的演算声,从未停歇。今天,让我们循着李广田的日记、孙维岳的账簿、《锻冶厂》的残页,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去遇见一群把流亡走成史诗、用热血锻冶灵魂的 “国难少年”,看他们如何在蜀道古镇罗江,点亮一盏照亮中国未来的灯火。

《少年西行》是一部四集纪录片,每集35分钟。影片以1938—1942年国立六中四分校西迁四川罗江为主线,通过李广田、孙维岳、贺敬之等师生的日记、散文、口述与档案,再现一群11—18岁的齐鲁少年跨越七千里烽火、流亡求学的壮阔史诗。镜头聚焦他们在蜀道古镇复课、创刊《锻冶厂》、唱《黄河大合唱》、秘密建党等青春现场,呈现“国难少年”在饥寒交迫中锻冶灵魂、在思想启蒙中投身救亡的成长奇迹。

作品以“让历史自己说话”的纪实美学,将罗江这一弹丸小城塑造成抗战教育的“小延安”,折射十万国立中学学生以读书救国、以热血荐轩辕的时代群像。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全民国家安全不仅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更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01

第一集《七千里路云和月》

1937年冬,济南一中师生背负行囊,踏上七千里流亡路。他们越黄河、过鄂西、翻秦岭,饥寒、轰炸、沉船不断夺走同伴生命,却夺不走读书声。十五岁的肩膀扛起课桌,山路上仍背英语单词;破庙里点燃油灯,继续解方程式。本集循着李广田日记与幸存者的白发回望,记录一群少年如何把山河走成课堂,把流亡走成史诗,只为在远方找到一张安静书桌。

02

第二集《蜀道之上是故乡》

1939年春,三百余名师生抵达蜀道小城罗江。乡绅让出祠堂,百姓端来热粥,少年们把庙宇作教室,把菜油灯当太阳。物价飞涨,一日两顿“八宝饭”;敌机呼啸,读书声却压过警报。孙维岳破格招女生、请名师,北大、留洋教授云集初中课堂。篮球声、黄河大合唱、鲁迅小说同时登场。本集透过尘封账簿与校友皱纹,讲述一座小城如何以最大善意,为流亡少年点亮灯火,也点亮中国的未来。

03

第三集《国难少年锻冶厂》

1939年夏,师生创刊《锻冶厂》,土纸铅印,两分钱一册,却轰动大后方。李广田、方敬、陈翔鹤把鲁迅、高尔基、延安新歌搬进课堂;学生自编自演抗战话剧,唱未公开的《黄河大合唱》。读书会、壁报、剧团遍地开花,罗江四分校被誉为“小延安”。本集以杂志残页与舞台旧照为证,呈现少年如何在饥寒与审查的双重夹缝中,锻冶思想,锻冶灵魂,把十四岁的作文变成投向时代的投枪。

第四集《风沙之中再挺进》

1942年,皖南事变后,罗江四分校被强行裁并,黑名单、大逮捕接踵而至。师生星散:有人潜赴延安,有人血洒白公馆,更多人隐姓埋名继续读书救国。镜头跟随最后一批少年穿越风沙,记录他们如何把罗江的星火带向全国,最终成为院士、将军、诗人,完成从流亡学生到国家脊梁的蜕变。

四年的风霜,七千里的跋涉,少年们把课堂搬到了山河之间,把救亡的信念刻进了青春的骨髓。罗江的祠堂与庙宇,曾为他们撑起一片读书的天地;《锻冶厂》的铅字与《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曾在战火中锻造出不屈的灵魂。当历史的风沙散去,这群 “国难少年” 已成长为院士、将军、诗人,用一生践行着 “读书救国” 的誓言。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挺立的精神见证。

来源:看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