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国美与苏宁并称为家电零售双雄。国美凭借资本驱动的快速扩张一路猛进,苏宁则以密集的线下布局稳守阵地。创始人黄光裕与张近东,也曾被视为商界竞争的标志性人物。
曾几何时,国美与苏宁并称为家电零售双雄。国美凭借资本驱动的快速扩张一路猛进,苏宁则以密集的线下布局稳守阵地。创始人黄光裕与张近东,也曾被视为商界竞争的标志性人物。
然而时移世易,两家企业如今均已褪去昔日光环。国美仍在多方尝试新业务以寻求转机,而苏宁则不得不应对高企的债务压力。
要理解这两家企业的现状,首先需要审视它们近年来的财务数据。
国美零售在2024年的营收仅为4.74亿元,这与它昔日辉煌时期相比,相去甚远。同年,国美录得净亏损116.29亿元,这已是其连续第八年处于亏损状态。
截至2024年末,国美的负债总额高达417.5亿元,远超其211.29亿元的资产总值,这意味着公司已深陷资不抵债的困境。
苏宁的境况同样不容乐观。
2024年,苏宁易购实现营收567.91亿元,相较于2019年巅峰期的2692.29亿元,营收规模大幅缩减了近四分之三。尽管苏宁在去年实现了6.11亿元的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但面对近千亿元的巨额债务,这笔利润显得微不足道。
今年年初,苏宁旗下多家公司因未能履行付款义务而被曝光,甚至被列入破产重整名单,进一步凸显了其严峻的债务压力。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两家企业业绩似乎有所好转:苏宁的净利润大幅增长,国美的亏损也得到收窄。然而,这份“回暖”背后,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苏宁上半年利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收入;若剔除这些因素,其核心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国美方面,上半年营收不足3亿元,这样的规模对于一家曾经的全国性巨头而言,表明其业务基础已大幅削弱。
与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进行对比,更能直观地展现出差距。今年上半年,京东零售的营收高达3101亿元。
这种对比并非为了刻意贬低,而是反映了商业世界中竞争的残酷性:当行业在快速演进时,未能及时调整的企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
国美和苏宁面临的困境,部分源于它们在应对市场变化时采取的不同策略。
苏宁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庞大的债务。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苏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瘦身”措施。自张近东在2023年重新掌舵以来,苏宁陆续剥离了许多非核心业务,例如出售北京苏宁生活广场、天天快递股权,甚至退出了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
去年,苏宁还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出售了12家家乐福中国子公司的股权,以此与家乐福达成债务和解,获得了约11.1亿元的重组收益。这些举措虽然有助于暂时缓解债务危机,但同时也让苏宁失去了许多潜在的增长点,使其业务逐渐聚焦于家电零售这一传统领域,却又难以与新兴电商模式竞争,陷入了“越卖越弱”的循环。
国美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不断追逐新的业务风口,却往往未能深耕细作。2021年,国美将“国美在线”更名为“真快乐”,投入巨资推广,试图打造社交购物平台。
然而,该平台因售后服务不佳等问题,未能赢得消费者青睐。此后,国美又尝试直播带货、元宇宙虚拟人直播等新兴模式,但效果均不显著。
黄光裕的战略布局近期更是频繁转向。
去年年底,他宣布国美将进军汽车流通领域,计划创建“国美车市”,实现“百城千店”目标。然而,仅数月之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氢能产业,宣布国美正式入局氢能全产业链,从制氢到整车运营。
这种频繁的跨界尝试,引发了外界的疑问:如果连深耕多年的家电零售主业都难以做好,国美在汽车、氢能等完全陌生的领域,又凭何超越已有的竞争者?以氢能为例,尽管国美成立了氢能公司,并由黄光裕亲自挂帅,但其核心技术仍需依赖合作方。
国美或许希望利用其线下门店网络进行拓展,但氢能产业的成功,更依赖于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种盲目追逐热点的做法,不仅未能为国美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可能分散了其本就有限的资源。
国美与苏宁陷入困境,根源在于未能跟上零售业的根本变革。早期依靠门店规模和供应链,它们在商品稀缺时代迅速崛起,控制渠道就意味着掌握市场主动权。
但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阿里、京东等平台通过数据与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的供需匹配。京东的物流、淘宝的闪购、抖音的内容电商,不断重塑消费体验,形成全场景覆盖的零售生态。
相比之下,国美与苏宁的传统模式反应迟缓,逐渐落后。
内部管理问题也加速了它们的下滑。
创始人强势但梯队建设不足,经理人趋于保守,导致创新乏力。例如国美做电商未能解决物流与售后短板,苏宁多元化却因管理跟不上,最终不得不收缩业务。
如今两家企业想重回巅峰难度极大。
零售的本质始终是产品、效率与体验。无论线下线上,成功都源于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与其追逐风口,不如回归本质,深耕供应链与服务。
国美与苏宁的起伏,犹如昔日晋商曾凭借票号汇通天下,却因固守传统而衰落。任何企业若不能随时代而变、坚守本质,都难免被淘汰。在持续变革的市场中,唯有灵活适应、扎实内功,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