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小区,陈叔的一嗓子,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池塘,瞬间激起千层浪。正在下棋的、遛狗的、买菜回来的邻居们,全都围了过来。大家脸上写满了同一个词:恐慌。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小区,陈叔的一嗓子,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池塘,瞬间激起千层浪。正在下棋的、遛狗的、买菜回来的邻居们,全都围了过来。大家脸上写满了同一个词:恐慌。
“3990万?我的天,那岂不是……我们身边就有?”有人压低了声音,眼神不自觉地扫过四周,仿佛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藏着看不见的危险。
“可不是嘛,”一个阿姨接话道,“我儿子在医院实习,前两天他们科室刚查出一个HIV阳性的,看着白白净净一个小伙子,谁也想不到啊!”
这下,气氛彻底凝固了。艾滋病,这个我们总觉得在新闻里、在遥远地方的词,突然就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潜伏在某个邻居、某个同事,甚至某个朋友身上。恐惧,源于未知。我们到底该怕什么?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首先,咱们得把“艾滋病”和“HIV”这两个词掰扯清楚。HIV是病毒,是那个偷偷摸摸潜入你身体的“坏蛋”;而艾滋病(AIDS)是它搞破坏后,让你的免疫系统彻底崩溃的“结果”。这个坏蛋最狡猾的地方,就是它有超长的“潜伏期”。它能在你身体里安营扎寨好几年,不痛不痒,让你毫无察觉。这段时间,你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两样,但病毒却在悄悄地复制,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成了它的传播者。
那么,这个“坏蛋”到底怎么传播的呢?说白了,就三条路:性、血、母婴。一起吃饭、拥抱、握手,甚至共用马桶,这些日常接触,它都过不去。所以,别再谈“艾”色变,把HIV感染者当成洪水猛兽了。科学防护,远比盲目恐慌重要得多。
但话说回来,风险是真实存在的。有三类人,确实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高风险信号”,这不是歧视,而是对自己负责。
第一类,是那些在情爱世界里“流连忘返”的人。 数据不会骗人,超过八成的HIV感染,都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伴侣换得越频繁,尤其是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就像是玩一场没有尽头的俄罗斯轮盘赌,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会中招。特别是某些特殊行业的从业者,她们身处风险的最前沿,既是潜在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传播链上的一环。
*第二类,是男同群体(MSM) 这不是对性取向的评判,而是一个残酷的流行病学事实。由于生理结构和一些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个群体的感染率比普通人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年轻的男同,因为恐惧、隐瞒,不敢去检测,导致病毒在隐秘的圈子里悄悄蔓延,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第三类,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与“针头”打交道的人。* 这里面,既有因吸毒而共用针具的,也有在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美容院里,可能接触到未经严格消毒器械的。血液传播的效率极高,几乎是一针见血,病毒就直奔主题。很多人觉得“我又不吸毒,这和我没关系”,但想想那些街边打耳洞、纹身、甚至补牙的小店,如果消毒不过关,那根小小的针头,就可能成为连接你与HIV的致命桥梁。
万一,我是说万一,真的感染了怎么办?是不是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早些年或许是,但现在,医学已经给了我们希望。只要及早发现,坚持规范的“鸡尾酒疗法”,HIV感染者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带着病毒正常生活、工作,甚至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病毒可以被抑制,生命可以被延续。
说到底,面对399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用异样的眼光去隔离和排斥,而是用科学的知识去武装自己,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定期检测、忠于伴侣、远离毒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这些才是我们手中最坚固的“盾牌”。
别让无知和偏见,筑起一道比病毒更高的墙。毕竟,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歧视。
来源:给我一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