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各庄忆旧:箭杆河畔的岁月长歌(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8:44 1

摘要:在宝坻区下王各庄村的历史记忆中,关帝庙东侧那座被村民唤作“碎佛殿”的建筑,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曾是村落中规模最宏伟的庙宇之一,却因岁月变迁与历史动荡,连正名都湮没于时光洪流。唯有李源老先生的考证、曹洪元、张泽忠、李秀、李渭和刘云章等老先生的回忆,以及村

碎佛殿:三百佛影与一帧残照

在宝坻区下王各庄村的历史记忆中,关帝庙东侧那座被村民唤作“碎佛殿”的建筑,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曾是村落中规模最宏伟的庙宇之一,却因岁月变迁与历史动荡,连正名都湮没于时光洪流。唯有李源老先生的考证、曹洪元、张泽忠、李秀、李渭和刘云章等老先生的回忆,以及村老会计李秀老先生珍藏的那张唯一原始照片,为我们拼凑出这座古老建筑的昔日风貌与沧桑往事。

李秀老先生于1966年拍摄的关帝庙一角

“碎佛殿”这个略带粗犷的名字,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却少有人知晓其真正的称谓。这座紧邻关帝庙的建筑,自北向南由“碎佛殿”与前殿组成,均为五间规制,丹柱彩廊,飞檐翘角,在旧时村落建筑群中格外醒目。尤其是被称作“碎佛殿”的主体建筑,更是整座庙宇中最大、最宏伟的部分,其殿宇规模与精巧工艺,曾让无数村民驻足惊叹。

多年来,关于“碎佛殿”的正名,村民们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定论。直到李源老先生耗费数年心力,走访考证,才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根据老先生的考证,这座被俗称“碎佛殿”的建筑,实为观音庙。观音庙不仅有前后大殿、东大殿及东西耳房,殿内还供奉着形态各异的大小不一的铜佛和木佛三百余尊,其中观世音塑像端坐正中,两侧分列天女散花、天神、金刚罗汉等造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堪称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

李源老先生近照

为何庄严的观音庙会被村民称作“碎佛殿”?曾任下王各庄老书记的张泽忠给出了最贴近民俗的解释。“因为殿中供奉的佛像太多了,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百尊,老百姓看在眼里,就随口叫成了‘碎佛殿’。”久而久之,这个通俗的称呼取代了殿宇的正式名称,而随着岁月流转,相关的历史记载未能留存,后人也就从俗沿用至今。这一俗称背后,藏着村民对庙宇最朴素的记忆。

张泽忠老先生对“碎佛殿”的细节仍历历在目。他回忆道,儿时的“碎佛殿”庄严肃穆,殿宇正中摆放着一座精致的木质小房子,里面供奉着佛像,只可惜年代久远,佛像的具体样貌与尊号已模糊不清。谈及这些佛像,老人神情凝重而惋惜,当年庙宇改为学堂后,冬日严寒难耐,不少木质佛像竟被当作取暖燃料焚毁了。

张泽忠老先生近照

除了主体建筑,“碎佛殿”的东、西两侧各设有两间耳房,功能划分清晰——东耳房供看庙人居住,屋内陈设简单,一张床、一张桌,便是看庙人守护庙宇的日常;西耳房则作为库房,存放着祭祀用品、修缮工具等物资,默默支撑着庙宇的运转。彼时的庙宇,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区中心,看庙人的脚步声、香火的缭绕气息,共同构成了村落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碎佛殿”所在的观音庙与紧邻的关帝庙,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关帝庙被改造为村办学堂,而观音庙的前殿则成为了学生们的教室,开启了这座古建与知识传播的不解之缘。

改造后的前殿教室,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四根粗壮的大明柱支撑着高大的屋顶,柱础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能看出昔日的华美。张泽忠老先生曾在此就读,他对教室的记忆尤为深刻:“那四根明柱特别粗,我们几个孩子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柱础上刻着龙纹和云纹,下课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围着柱础看,琢磨上面的图案。”教室向南便是南院墙,墙上开了一扇小门,供学生们日常进出。

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给下王各庄的古建筑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关帝庙与“碎佛殿”也未能幸免。这一年,成为了两座古建筑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也在亲历者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

最先遭到破坏的是庙宇中的塑像。张泽忠老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语气中仍带着几分沉重:“老师组织学生用绳子拽倒塑像。大家拿着绳子,拴在塑像上,然后一起用力拽,直到把所有塑像都拉倒在地。”曾经庄严肃穆的大殿,瞬间变得狼藉不堪。而“碎佛殿”内的三百余尊铜佛和木佛,也未能逃过此劫,或被砸毁,或被运走,最终下落不明,如今回想起来,张泽忠老先生的语气中满是感慨,那是一段充满遗憾的记忆,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写照。

同年麦秋前,关帝庙迎来了更为彻底的损毁——被人为拆毁。村老会计李秀老先生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晰的记录,他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拆庙前的最后时刻。1966年麦秋前,李秀担任村会计,头天晚上,“四清”工作组在村里召开会议,商议第二天早晨拆除关帝庙的事宜。得知这个消息后,李秀老先生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回忆道,“我当时心里特别着急,觉得这么好的建筑拆了太可惜,就想着能不能留下点什么。回家后,我连夜跑了好几家,才借来一台照相机。”“那时候照相机可是稀罕物,我自己也不怎么会用,但我想着,就算拍得不好,也得留下一张照片,不然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关帝庙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秀便揣着照相机,急匆匆地赶到关帝庙。他站在关帝庙的东南角,朝着庙宇的方向按下了快门。由于缺乏摄影经验,他只拍到了关帝庙东房山的一部分,以及庙东南角那株枝繁叶茂的柏树,庙宇的主体建筑未能纳入镜头,这成为了他心中长久的遗憾。“当时心里太着急了,手都有点抖。”李秀回忆道,他刚拍完,村里组织的拆庙队伍便赶到了,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建,在短短几天内便被夷为平地。而“碎佛殿”也未能幸免,同样在这场浩劫中被拆毁,只留下一片废墟。

回到家后,李秀小心翼翼地将胶卷取出,蒙着被子完成了冲洗。这张模糊的照片,成为了关帝庙唯一的原始影像,也是“碎佛殿”存在过的间接证据。照片中,柏树的枝叶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古建的沧桑往事。如今,这张照片被李秀老先生精心珍藏,成为了下王各庄村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李秀老先生近照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下王各庄的关帝庙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村落建筑。但对于村里的老人们来说,关帝庙和“碎佛殿”的记忆从未褪色。

对于下王各庄的村民而言,关帝庙和“碎佛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录着村落的更迭变迁。三百佛像的庄严、木质佛龛的精巧、大明柱的华美,以及拆庙时的无奈与惋惜,都成为了村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融入了村落的文化基因。

关帝庙遗址

近年来,随着村史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关帝庙和“碎佛殿”的历史。村里的年轻人通过老人们的讲述,以及那张珍贵的老照片,了解到这座古建的过往,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关帝庙和“碎佛殿”的故事,是下王各庄村史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承载着村民们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尽管古建已毁,但它所代表的文化根脉,却在记忆的传承中得以延续。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通过更多的史料挖掘与研究,“碎佛殿”的更多细节将被揭开,而这座古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爱书的老赵

相关推荐